柯克遇刺震动全美,政治暴力频发,撕裂的社会难辞其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02:02 1

摘要:9月10日,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特朗普盟友查理·柯克在犹他州犹他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两天后,警方确认逮捕了22岁的嫌犯泰勒·鲁滨逊。案件震动全美,也再次引发对政治暴力的担忧。

9月10日,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特朗普盟友查理·柯克在犹他州犹他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两天后,警方确认逮捕了22岁的嫌犯泰勒·鲁滨逊。案件震动全美,也再次引发对政治暴力的担忧。

这并非孤例。今年6月,明尼苏达州两名州议员在家中遭枪击,一死一伤;4月,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官邸被人纵火;去年竞选期间,特朗普也两次遭遇未遂暗杀。

暴力袭击不分左右、不限地点,受害者横跨政治光谱,事发地包括校园、官邸、党部。美国外交关系专家黄严忠指出,当前美国政治对立极端化,温和派逐渐边缘,双方几乎没有妥协空间,非黑即白的思维正在主导社会。

近年来,美国政治暴力愈发频繁。2020年起,密歇根州长绑架案、佩洛西丈夫遇袭、党部纵火等事件接连发生。2025年上半年,普林斯顿大学记录了250多起针对地方官员的威胁和骚扰事件,比去年增长9%。

芝加哥大学研究员佩普称,美国已进入“暴力民粹主义”阶段,暴力行为不仅频繁,而且跨越左右阵营。这不再是个别极端分子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性风险。

更严重的是,部分公众对暴力的态度正在转变。2024年底,联合健康CEO遇害后,22%的民主党受访者认为“有点可以理解”,共和党人也有12%持类似看法。另一项民调显示,近五分之一美国人认为“暴力可能是让国家回正轨的方式”,其中共和党支持率是民主党两倍。

评论员达莱克指出,在极端对立的语境下,越来越多美国人把政治对手看成“国家敌人”。一旦有人心理失衡,走向暴力只是时间问题。

黄严忠认为,虽然美国历史上不乏政治暗杀,但当下的高频率、广覆盖暴力,反映的是民主制度的结构性危机。对话空间被压缩,暴力成了部分人眼中的“最后出口”。

盖洛普数据显示,自1992年以来,自认“温和派”的美国人比例从43%降至2024年的34%,创历史新低。皮尤研究中心也指出,八成美国人认为两党不仅理念对立,连“事实认知”都缺乏共识。

自由派主播派克尔曾说,民主制度本应是社会的减压阀,但现在它已无法回应民意,暴力就成了某些人的发泄口。

加州大学教授沃尔特指出,美国正同时满足四个易引发政治暴力的条件:民主退化、社会撕裂、政治纵容暴力、枪支泛滥。她认为,民主党缺乏改革勇气,共和党因既得利益不愿推动变革,而国会长年在控枪议题上空转。她警告,2026与2028年大选季或将成为政治暴力的高发期。

柯克遇害后,两党高层虽然都谴责暴力,但反应背后的分歧依然明显。克林顿呼吁理性参与公共事务,小布什强调“清除仇恨与暴力”,桑德斯也警告政治暴力正在侵蚀社会。

但特朗普却将矛头指向“激进左派”,称他们才是暴力根源。马斯克更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左派是谋杀党派”。原计划在众议院为柯克举行的默哀仪式,也因党派争执变调。民主党指责共和党对校园枪击案沉默,共和党反过来指责民主党纵容暴力。

专家指出,事件迅速被政治化,反而掩盖了真正的应对路径。巴纳德学院教授蒙卡达强调,必须跨党派明确谴责暴力,并追责煽动仇恨的政客与媒体,否则局势只会恶化。

结语:

柯克遇刺事件不是孤立个案,而是美国政坛极化、社会撕裂、制度失灵的集中体现。当暴力被默认、妥协被抛弃、制度无法回应分歧,民主就失去了它最宝贵的价值。

接下来的几年,将是美国能否“降温”的关键期。如果不能在选举前缓和分裂、重建共识,那么下一次政治暴力,恐怕不会太远。

来源:小何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