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3存在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听力障碍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慢性疾病,仅次于关节炎、高血压。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听力问题迫在眉睫,下面为大家介绍有关助听器的相关知识。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1/3存在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听力障碍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三高的慢性疾病,仅次于关节炎、高血压。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人听力问题迫在眉睫,下面为大家介绍有关助听器的相关知识。
首先是认知误区,有些老人认为“耳背”是衰老的自然现象,不需要检查,也不需要治疗。
其次,有些人认为助听器是“残障人士”用的,自己只是听力下降,并非“残疾人”。
另外,有些人用了助听器后,也不能完全恢复听力,如听不清、声音太小等,而放弃使用。
听力损失会导致患者对言语的分辨能力大大下降,如果长期听不见声音,语言识别、话语反应能力都会衰退,渐渐从“听不清”变成“听不懂”。有数据显示,听力差的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比普通老人要高出6倍。因此,保护听力对保持与外界的正常交流是有重大意义的。
大部分听力损失是内耳毛细胞或听觉神经损伤所引起的,而声音除了音量大小、频率差别导致听到的感觉不同外,还需要被大脑识别。长期听力障碍患者在声音分析能力上会受到影响,助听器只是一部放大器,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听到”,但它无法代替大脑来分辨声音。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听力损失标准分级如下:平均听力损失小于20分贝为正常;20~35分贝为轻度听力损失;35~50分贝为中度听力损失;50~65分贝为中重度听力损失;65~80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80~95分贝为极重度听力损失。
从轻度听力损失变成重度听力损失平均需要5~7年,但某些疾病可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耳聋。因此,一旦感到听力受损,建议尽早去医院或专业机构测试听力,同时请专业人员判断是否需要配助听器。
1. 从外部结构可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盒式助听器可挂在身上随身携带,大小如同小号收音机;耳背式助听器可以挂在耳廓背面;耳内式助听器可根据老人使用习惯(追求美观时尚或方便简单)选择塞入前耳道、中耳道或内耳道。
2. 从电子原理可分为模拟助听器、可编程助听器、全数码助听器、宽动态语言技术助听器等。模拟助听器内部不含芯片,将所搜集到的声音全部扩大,如同在耳朵里内置了一个“喇叭”。现在常见的数字式助听器,内含可处理声音信息的芯片,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调适,放大该放大的声音,缩小背景杂音,还可以根据患者对高频或低频声音的敏感度来调整听音需求,体验感更佳。
3. 按传导方式分为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都属于气导助听器。
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声音集中在500~4000赫兹,一般助听器的频率范围是250~8000赫兹。助听器内包含许多“通道”,比如一个3通道的助听器,就可分成三部分调节声音,低频(250~1000赫兹)、中频(1000~4000赫兹)、高频(4000~8000赫兹),而一个16通道的助听器,则会从低频到高频分为16个不同的点调节声音,通道越多,调试时就可以做到更精确,声音补偿更精细,更接近原音,但价格也会相应更贵。
1.佩戴助听器初期可以在安静环境中一对一聊天,或试着大声朗读,以适应自己讲话的声音。
2.每天佩戴助听器的时间由短到长,从每天1~2个小时开始,感到疲惫或不适可以随时取下来,循序渐进,直到每天戴8小时以上。
3.多进行聆听训练,试着寻找所有环境声音的来源,如闹钟的滴答声、水流声或走路声。还可以听听有声书或广播,锻炼言语分辨能力。
1. 做好清洁保养工作,注意防潮、防水、防汗。
2. 因助听器内部零件非常细小,摔落易导致其移位,影响使用效果,日常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防摔。
3. 避免错误用法,如电池上反、硬塞硬戴等。如果助听器进水,应先将其擦干,暂不要启动,否则易烧坏,应尽快送专业机构处理。如内部重要零件(如芯片、喇叭等)损坏,需送回工厂返修。
4. 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前往专业机构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建议一个月调整一次。
来源:名院名医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