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攀升的老年艾滋病,无处安放的生理需要,做好4点预防艾滋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18:09 2

摘要:每到傍晚,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牌室里总会坐满了人。68岁的张叔,退了休,生活重心从原来的单位搬到了社区。他习惯每晚来打几盘麻将,有时喝点小酒,陪着一起的还有几位老伙伴。大家说笑间,会谈论孩子、股票、健康,但有一个话题始终低声:最近听说咱小区老刘得了“那个病”,邻居

每到傍晚,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牌室里总会坐满了人。68岁的张叔,退了休,生活重心从原来的单位搬到了社区。他习惯每晚来打几盘麻将,有时喝点小酒,陪着一起的还有几位老伙伴。大家说笑间,会谈论孩子、股票、健康,但有一个话题始终低声:最近听说咱小区老刘得了“那个病”,邻居们都猜测,怎么可能是艾滋病?就是那个年轻人才会得的病?

其实,“艾滋病”正悄悄“盯上”老年人。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60岁以上老年艾滋病感染者的比例一直在增加,部分地区的占比已超过20%。在大多数人眼中,老年人似乎“远离”了性生活和艾滋病风险,然而,医学事实却和想象恰恰相反。有需求、有行为,却极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老年人成为被“忽视的高危群体”。

为什么老年艾滋病感染率不断攀升?不只是生理需要——更多是信息匮乏、对风险的低估以及社会长期忽视的“老年性健康”问题。那么,老年人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关乎尊严与健康的挑战?做好自我保护,真的只是年轻人的事吗?尤其是第四点,绝大部分人都没做到——一定要看到最后

曾几何时,社会默认为“性”属于年轻人。实际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群体依旧保有自己的生理需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群体的性活跃率远高于社会普遍认知,统计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毒新发感染案例自2012年至2022年增长了近五倍

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的讲座指出,老年人因退休后空闲时间增多,孤独感强,自我保护能力弱,缺少相关健康科普,外加部分老年男子“补肾壮阳”的误区,以及小诊所等场所消毒不规范,导致艾滋病传播途径复杂化。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老年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诊治时机,增加了治疗难度和社会的综合成本。

比起年轻人,老年人感染艾滋病更容易被忽视,不仅因为自我警觉性低,很多医生和家属在问诊和照护中也少有重视。某地疾控中心调查发现,逾三成老年患者表示“不清楚艾滋病如何传播”,更有47%的老年感染者表示“不知道艾滋病毒可通过性传播”,材料来源权威,令人深思。

持续的风险:“我以为只有一次没关系” 身边不乏这样的故事。70岁的丘大爷,退休后结识了一位“老伴”,在缺乏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发生了关系。大半年后身体不适,被查出感染HIV。老人一再申辩:“只有一次,真的只有一次……”医学科普显示,一次不安全性行为也可能导致感染。许多老年人因不了解艾滋病的实际传播途径,掉以轻心,酿成大祸。

除了性传播,针灸、拔罐、美容、修脚等服务场所消毒不当同样有风险。部分老年人喜欢图便宜去“小门诊”“流动摊点”,殊不知“小伤口”也是病毒入侵“隐秘通道”。再加上身体免疫力本就下降,感染后进展更快、愈后更差。

面对不断攀升的老年艾滋病感染现状,权威专家建议,做好以下4点,真正守护自己与家庭健康

主动了解艾滋病知识,不信谣、不传谣 社会需要正视老年人生理需求,健康教育不能缺席老年群体。社区、家庭应对老年人开展定期的艾滋病防治科普讲座。卫生健康部门每年印发的防艾宣传材料,应重点覆盖老年人“常用场景”,如活动中心、广场、公园。增加知识覆盖率可以减少60%以上的误判风险

规范性生活,坚持全程使用安全套 据《中老年艾滋病毒感染者调查》,在报告有性行为的老年人中,仅有12%表示主动使用安全套安全套仍是最有效的防控方式,别觉得“熟人无风险”,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显示,无保护性行为的感染风险是有保护者的16倍。尤其是在新伴侣、新关系中,切勿麻痹大意,任何一次都不可掉以轻心。

拒绝不规范的医美、按摩及理疗服务 老人常常因骨痛、关节炎等,喜欢到路边“足疗店”、“小诊所”接受针灸、美容等服务。卫生消毒不到位,极易因针具血液传播艾滋病毒。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亲自查看消毒措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次性针具应当当场拆封使用,避免“二次污染”造成终身遗憾。

定期体检,重大健康异常及时就医大量老年感染者因症状不典型被忽略,如反复低热、体重快速下降、贫血、皮肤色素改变等典型“艾滋病信号”。每年体检时,主动告知医生生活习惯,有关性行为经历也应坦诚沟通。部分地方已对老年人常规检查中增设HIV抗体筛查项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生存质量可提高20-40%

做好以上四点,其实并不难,但却可以帮助80%以上的老年人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远离误区、科学防护,健康与尊严两者兼得。

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健康需求,真正去除羞耻和误解

老年人拥有生理需求,是人之常情也是尊严所在。与其回避、忽视,不如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接受科学健康知识。无论社会怎么看待,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科学的预防保护。

医学共识认为,只要遵循上述科学建议,结合个人实际情况,“老年艾滋”绝非不可预防,更非宿命。当然,每个人体质、健康状况、生活行为不同,具体预防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您或家人存在高风险行为、健康异常,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个体化评估和咨询,切忌讳疾忌医、讳言不谈。

健康,是每一天自我保护的选择。现在开始,关注身边的老年朋友,和家人一起科学防艾,晚年生活同样可以安心、健康、有尊严!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艾滋病流行趋势年度报告》
4. 卢洪洲教授“预防艾滋病”讲座,东华大学官网
5. 国家医保局:《中老年健康管理指导手册》
6. 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注射与血液传播疾病预防指南》
7. 《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调研报告(2022)》
8.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
9.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第13期
10.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