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退路还是绝路?这届饮料渠道商开始尝试薅货、易货的野路子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6 18:09 1

摘要:库存如山压顶,利润如沙流逝。一个“货”字,正成为悬在无数饮料渠道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拆其字形,“化”下藏“贝”,本应是现金流转商品的良性循环。然而在当下,高企的库存与崩塌的价格体系,却让货异化为渠道商眼中的“祸”。

库存如山压顶,利润如沙流逝。一个“货”字,正成为悬在无数饮料渠道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拆其字形,“化”下藏“贝”,本应是现金流转商品的良性循环。然而在当下,高企的库存与崩塌的价格体系,却让货异化为渠道商眼中的“祸”。

一方面,经销商高被库存压得喘不过气。华东经销商林总向媒体表示:“今年厂家任务不减反增,可市场动销却比往年慢了20%-30%,现在满满一仓库都是存货,甚至一些货期在端午节之前,现在是从业以来库存最高的时候。”而另一方面,终端商也被价格倒挂夺去利润。华中某社区超市老板刘总告诉媒体:“一些品牌价格出厂就倒挂,我们拿货价甚至比一些渠道零售价还高,卖得越多意味着越赚不到钱。”

为熬过凛冬,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渠道商们,被迫踏上崎岖的自救之路。品饮汇近期对饮料渠道商调查发现,一些终端商试图通过组团“薅货”避免价格倒挂带来的利润亏损,一些经销商则通过“易货”模式欲挣脱库存苦海,还有一些经销商则希望以“云货”模式寻得增量。

◎图源:小红书用户@RachelRed

那么当代饮料渠道商除货三件套“薅货”“易货“云货”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对渠道商而言效果如何?其中又蕴藏着怎样的风险?

薅货:终端老板们的低配版裸采

最近,“薅货”一词,在饮品圈隐秘流传。这并非新词,却因特殊时局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终端商们正绕过传统批发体系,像寻宝猎人般在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硬折扣店的促销缝隙中,竭力“薅”取低于常规渠道的货源。

有过几次“薅货”经历的王总告诉品饮汇:“现在各个平台都在卷价格,在叠加活动红包与平台其它补贴活动后,许多实际支付的价格比从批发部拿货低上不少。例如农夫山泉旗下东方树叶茉莉花茶(500ml*15瓶/箱)在某平台的活动价仅为32.9元/箱,比正常拿货价低上10元不止,利润这不就来了嘛!”

但薅货也需要技巧,另一位终端商陈总向品饮汇分享了自己的“薅货”经历:由于“薅货”过猛(6个账号在一个月下单超600件),现在只要使用店铺地址以件为单位下单,订单在十分钟之内就会被平台取消。但陈总也有自己的办法——搞社群。

具体而言,陈总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薅货”成果,吸引更多对低价拿货有需求的终端商进入社群(需验证终端商身份)。在更多终端商进入社群后,陈总需要做的是调动“群众”的力量,共同挖掘各平台活动线索并分享,以图找到最佳“薅货”机会。在“舞台”搭建完成后,成员只需在社群内找到同城终端商并与之建立联系,则可通过“拼团”下单的形式,突破平台对同一地址频繁下单的规则限制。

终端商“薅货”,基本不用担心货的问题。一方面,饮料属于大规模工业化极致压缩成本的产物,因此造假基本上是没有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平台与经销商都有低价出货的需求。于平台而言,需要高性价比产品拉动用户增长。于经销商而言,长期压货造成尾大不掉的库存问题,也亟需处理。两者一拍即合,为薅货创造了可靠的货源。

陈总表示,“薅货”算得上低配版裸采了。裸采的核心是终端商要求与经销商同价和零售价自定,作为交换,零售商也对应取消了像条码费、堆头费、陈列费等费用,并相应缩短品牌方的账期。

再来看“薅货”行为,尽管终端商们并非通过与品牌谈判获得价格让步,但从结果来看,通过平台活动等其它形式最终也实现了低价拿货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薅货而来的货品终端商享有充分的自我定价权,能够帮助其在获取一定利润的同时保持价格竞争力。

但同样的,在“薅货”模式下,终端商也失去了一些权益。第一,实现了0账期;第二失去了陈列费等市场费用。不过陈总认为一切都值得,原因在于现在拖欠费用的现象愈发严重,比起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费用,更在意当下确定的利润。

易货:吸引经销商的真诚版庞氏骗局

如果说,在饮品圈子中愈发流行的“薅货”行为,是终端商试图摆脱价格倒挂带来利润黑洞的主动自救,那么另一种逐渐起势的“易货”模式,则更多是高库存压力下,经销商断臂求生,甚至是遗憾离场的悲凉缩影。

河南某市经销商周总表示:“厂家订任务根本不是根据市场定的,而是根据领导的野心定的。去年干得好的经销商,今年任务得加;去年干得不好的经销商,今年任务更得加,不然就让你退场。反正任务是年年加、季季加、月月加,才不会管经销商库存有多高,爆不爆仓。”

“我打算放弃XX品牌的代理权了,但处理手上这一大批货也是个麻烦事。”周总的分享中得知,在增长任务逐渐成为吞噬资金的无底黑洞时,周总仓库里已积压了上千箱货,其中不乏一些保质期不足三分之一的大日期货品。低价甩给临期贩子?折损过大,心有不甘。

◎图源:小红书用户@别逼我变形

一次偶然,抖音推送的关于“易货”模式的内容宛如救命稻草,打动了正为库存发愁的周总。其逻辑简明:平台评估库存货值,支付部分现金,余值换算成平台“积分”,经销商再用积分兑换平台上其他品牌货品(含饮品),实现库存“处理”并可能换取所需商品。对意欲放弃单一品牌代理权,仍想继续从事饮品经销生意的周总而言颇具吸引力。

然而,“易货”模式暗藏凶险。核心在于“积分”价值的脆弱性。平台初期估值通常诱人,积分换取看似公平。一旦平台回收货物减少,积分实际价值便会低于货品价值。为维持运转,平台只能提高兑换所需积分,变相导致积分贬值,作为平台唯一的交易货币,它的贬值意味着经销商资产也将缩水。

更有甚者,布下“双积分系统”陷阱。有交易的经销商在社交媒体透露,某平台在交易前给自己展示了一套看起来较为正常的积分系统,在交易完成后则将积分发放在另一个系统,当中的货品所需积分远高于其货品价值,20万货值的积分最后能够换取的货品价值可能还不到5万。

周总在深入了解后并未使用易货模式处理库存。他认为易货模式就是“真诚版庞氏骗局”,与空手套白狼的庞氏骗局唯一的不同是,易货模式是以少量现金与一定货品作为交换。

云货:杯水车薪,只为心安

除“薅货”“易货”模式颇具关注度外,品饮汇在调查中还发现,“云货”模式也受到了不少经销商的关注。

李总便是“云货”模式的实践者。据他回忆,初次接触到该模式是去年在河北某白酒企业中秋订货会上,厂家人员描绘的蓝图令人心动:你们手中有大量客户,其中许多优质的客户手中又能链接KOL、KOC、大C等具备影响周边人消费决策的优质消费者,为什么不设计一套0风险(无需囤货)、有收益(佣金)的分销激励机制,通过客户手中的优质消费者的影响力撬动更多消费者,动销不就起来了吗?

◎图源:小红书用户@麦茉瑞伴手礼

处在增长焦虑的李总对此深以为然。他表示:“许多夫妻店都在开在社区周边,店主与社区居民熟络程度相对更高,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如果让他们成为我的分销商,再让夫妻店找到小区内的KOL(如业委会),通过“佣金”让他们成为夫妻店的分销商,通过社区KOL的社群、朋友圈代销我们公司的货品,那么自己则可吃下该区域更多市场份额。”

但“云货”并未缓解李总的增长焦虑。一方面,该模式需额外向参与货品分销的终端及消费者支付佣金,不仅没能带来公司利润规则的显著增长,反而降低了公司的整体毛利率;而另一方面,为保证公司利润以及不被“薅货”设计的阶梯式佣金,对于多数月订单并不高的KOL而言,相对较低的月收益难以调动其分销积极性,于公司整体业绩增长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实践三个月后,李总团队放弃了“云货”的C端路线,转而开发聚焦B端的小程序。据他透露,新策略瞄准水果店、蔬菜超市、按摩店、烟酒店等具备封闭场景和固定客群的终端,试图通过分销返佣提升其场景内的货品竞争力。然而,这条转型之路前景几何,仍是未知数。

◎图源:小红书用户@吃掉影子的怪兽写在最后

薅货、易货、云货……渠道商们八仙过海般的“除货”手段,是行业凛冬下最真实的求生图景,更是一面映照渠道生态深度紊乱与价值链严重扭曲的镜子。病根在于市场动销乏力,病因则是厂家盲目压货——任务高压击穿价格体系,库存堰塞湖吞噬现金流,利润黑洞逼得经销商与终端在窒息边缘,不得不寻求非传统甚至“野路子”自救。

这些野路子并非治本良方,但渠道商们如果有得选,又何必饮鸩止渴呢?根治之道,唯在源头。唯有厂家痛下决心,刮骨疗毒,重构健康可持续的利润分配机制与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协同模式,饮品行业方能跳出“货”变“祸”的死亡循环。凤凰涅槃,不破不立。正如Beyond的歌词所唱: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

注: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所有人名均以“XX总”代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