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码城市文化基因,促进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新华“太湖对话”(第三期)高端访谈日前在北京举行。活动聚焦“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会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让鲜活的历史坐标成为独具辨识度的城市人文标识。
解码城市文化基因,促进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新华“太湖对话”(第三期)高端访谈日前在北京举行。活动聚焦“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无锡实践”,会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让鲜活的历史坐标成为独具辨识度的城市人文标识。
今年8月,《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5—2035年)》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这也是江苏省内首个获批的2035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彰显出无锡文化建设的力度,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于历史的尊重。近年来,无锡逐步构建起多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现文化要素在空间范围的全方位覆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表示,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全方位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无锡通过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合理划定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保护与创新性活化利用,使其在城乡现代化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的厚度,奠定经济发展的高度;而经济的创新,又为文化开辟新的生长维度。为实现文化与经济相互赋能,无锡正以 “锡有名景”“锡有名品”为载体,活化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品牌。
锚定千年古韵与现代文旅共生共荣,无锡构建“IP解码—场景重构—消费闭环”的发展路径,将运河文化、民乐文化、禅意文化等,转化为拈花湾禅意小镇、清名桥等一批可参与、可感知、可传播的旅游场景,并借助夜经济、文创市集、实景演艺等新形态,实现文化叙事与市场转化的深度融合。
在惠山古镇,“二泉映月”文化大IP的惠山映月里街区,突出非遗体验与时尚消费相结合,同期引进茑屋书店、黑胶唱片专区等50余家特色品牌,让千年惠山泉水与现代消费需求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冯巧玲称,无锡兼具中式日常的“油盐酱醋茶”与诗意生活的“琴棋书画诗酒花”,从惠山古镇、寄畅园的园林风雅,到《二泉映月》的艺术魅力、精工制造的产业实力,完全有能力向国际游客讲好中国江南故事。
此次新华“太湖对话”让“锡有名品”“锡有名景”等特色品牌、非遗文化走进首都舞台。对于“文化如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量?”的关键问题,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人、清华同衡规划院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分院院长张谨认为,无锡在人文积淀、社会形态及历史演进方面的经验,能够为全国的人文经济学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与路径指引,并建议积极探索文化蓝领学校、文创数字资产等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表示,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集聚效应和生态构建,无锡呈现出“硬核科技和柔性人文”相辅相成、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局面,建议未来要加快构建覆盖金融、人才、技术等多维度的产业园区服务体系,形成要素齐备、企业协同、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
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钱勤学表示,无锡将文脉嵌入产业、生态融入生活、科技加持艺术、社区共享成果。未来,无锡将继续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体、以创新为翼,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无锡方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