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言安本科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学位。2003年至今一直从事新闻采编与管理工作。历任《医药经济报》副主编,《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编辑部主任等职务。
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将“强基层”列为三大目标之一。但此后十余年,基层医疗前进的步伐似乎不如预期那样快。
“基层医疗发展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创业12年来,汪言安始终对基层医疗充满耐心和信心,他以媒体人的超然视角,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基层医疗。
汪言安本科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后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学位。2003年至今一直从事新闻采编与管理工作。历任《医药经济报》副主编,《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编辑部主任等职务。
2013年,他创办国内第一本真正关注中国县域基层医疗的《中国县域卫生》杂志。五年后,又整合资源成立了同领域首个媒体平台——《健康县域传播平台》。十几年来,他带领团队用双脚丈量中国县域大地,足迹遍布全国10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采写了大量基层医疗发展案例,通过组织行业大会,搭建起覆盖全国数千家医疗机构与政策决策者的交流平台。
在汪言安眼里,基层医疗是温暖的。它的重要特质,就是医患双方有统一的文化背景。
在县医院诊室门口,你会听到医生和患者用家乡话交流,也能看到患者用最朴素的方式——拎着自己种的蔬菜、自己养的鸡鸭,表达对医生的感谢。“这是一种带有亲情、乡情,流淌出融融暖意的医患互动模式。”
当然,要赢得基层群众的信任,光有温暖远远不够,能力提升才是根本。历经十几年的政策“预热”,基层医疗即将迎来加速发展期。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真金白银投向基层;AI辅助诊断、智能健康管理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基层医疗带来质的飞跃。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下,活力与机遇迸发,一个期待已久的未来正越来越近。
近日,在《凯歌夜谭》栏目中,健康凯歌创始人、CEO,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健康科技协同创新分会副主委李成凯直播连线汪言安,请他解读“十五五”时期基层医疗新格局。他的分享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落点,对政策如数家珍,对案例信手拈来,令人获益良多。而他的乐观与坚持,更鼓舞着屏幕前每一位基层医疗人。
蓄力:一场漫长的铺垫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基层医疗发展。汪言安表示,这是一场漫长的铺垫,从顶层设计引领各方关注、支持基层发展。
政策脉络清晰可循,呈现从试点探索到不断发现问题、完善政策的演进路径——
2009年新医改启动,确立“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三大目标;2012年正式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6年明确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2017年开始探索县域医共体试点;2021年启动“千县工程”,2022年推进“二十大中心”能力提升;2023年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5年8月正式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
迭出的政策带来了希望,但资源配置不均、人才队伍不强等问题,依然笼罩着基层。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2843个县市区之间,11946家二级医院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强县如云的苏南,代表着中国基层医疗的高度;而在医疗资源薄弱的西部地区,许多基层医院连基础的医疗问题都难以解决。
2013年,汪言安在苏州市卫生局支持下,深度走访了苏南四个县级市几乎所有的核心医疗机构。其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向他介绍,当地市委、市政府通过组织任命,请来上海大专家推动医院学科发展,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
基于调研,汪言安发现,基层医疗发展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水平,更关键的是改革者的魄力。他们不拘泥于条件的局限,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山东曹县,地处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常住人口132.35万人,曾是山东有名的贫困县之一。为推进强势学科建设,推动医院神经外科发展,2014年,曹县人民医院组建脑科中心。如今,曹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均为菏泽市重点专科,脑科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建立协作科室,发展势头强劲。
为确保基层有人可用,在皖南山区,宣城市政府主动作为、全力兜底,把基层人才保障纳入市政府民生工程,定向培养村医、及时补位,并提高人才待遇;东至县人民医院为保障医共体下的村卫生室有村医,不惜以医院名义向银行贷款。虽然此举并非万全之策,但有效缓解了人才困境。
很多地方,不是人到不了,而是心到不了。“领导者的决心有差别,成效一定有所不同。”汪言安说。
加速:强基工程是“十五五”重头戏
目前,各地正在制定“十五五”规划。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被各界紧密关注。
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不到一年时间,“强基工程”从提出到实施方案审议通过,节奏紧凑、步伐清晰,进一步释放出国家重视基层、关爱基层的强烈信号。
汪言安表示,建强基层医疗,就是要在关键学科上下大功夫。一是优先发展急诊急救相关学科,赢得患者信任;二是重点发展疑难重症专科,同时补齐薄弱学科,从而留住患者,减少医保基金流失。
把救命能力放在锻造硬 实力的首位
“老百姓为什么不信任基层?就是因为救命时刻靠不住。”
遇上心梗、卒中、严重创伤等急症,如果县级医院救治能力不足,患者很可能错过黄金救治时间而致死致残。汪言安强调,建强急诊急救这一硬实力,是所有县级医院都绕不开的必答题。
疑难重症能力不足是患者流失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基层已有成熟的救治体系,有标准化诊疗方案,也有药品和设备。2017年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指南》中,就包括胸痛、卒中等重症。“不要说‘我离核心资源远,我不行’,而是要跟着已有标准,强化自身能力。”
访谈中,汪言安介绍了多个基层医院学科建设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呈现出四个共同点。一是打开思路,建立信心,积极改革;二是“请进来”,引进大专家带动当地学科建设;三是“走出去”,把年轻医生送到顶级医院进修,学成后投身学科建设。四是从单个优势学科发展突破,构建更强的学科建设信心,再不断优化整体学科结构。
慢病管理是基层医疗的“牛鼻子”
“慢病管理费时费力又不赚钱,为什么还要做?”
今年4月,汪言安在广西玉林调研时,许多县级医院院长发出这样的疑问,其中不乏百万人口大县的院长。
而在汪言安看来,做好医防融合与慢病管理,既是基层医疗的突破口和必经之路,更是基层医疗机构未来的一张王牌。
“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慢病管理。”通过慢病管理留住患者,不仅留住了医保基金,还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获得更多收益。“做好慢病管理就相当于掌握了流量入口。”即便患者转诊上级医院,基层也能精准追踪流向,待其病情稳定后继续承接后续管理。
“迟早有一天,大三甲医院要向县医院要患源。”汪言安认为,“未来,至少有70%的患者留在基层。”到那一天,县医院也将在与上级医院的协作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给高层次人才用武之地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留用,是县域医院的“老大难”问题。
一方面,招聘难,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河南某县医院升级三级医院,就卡在没有医学博士上。”另一方面,人才引进后如何留得住、用得好,考验着管理者的胸怀和智慧。曾几何时,很多人兴致勃勃到基层发展,最终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不离开。
一片沮丧声中,也有令人振奋的故事。
曹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松,神经外科博士。在时任院长岳荣振的多次邀请下,2012年,他怀着家乡情怀回到曹县人民医院,在此工作的13年间,组建医院脑科中心、卒中中心,开展多项填补市域和县域空白的技术,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推动基层医院与博士之间的交流上,汪言安和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在《健康县域传播平台》协办的2025北京健康大会上,他邀请来自北京大医院的十几个博士与基层医院院长对话。“从对话中能感受到双方内心的变化,尽管这还只是一个起点。”他表示,在国家强力推动分级诊疗体系之下,未来将有大量人才留在县域,留在基层。
这种变化的背后还有另一个逻辑,那就是,一批职业化和专业化培养起来的“75后”甚至“80后”走上医院管理岗位,他们的发展足迹会带动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到县域。
基层迎来医疗设备更新潮
“能力提升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撑。”汪言安表示,基层医疗提档升级带来大量设备更新需求,给本土及跨国医疗设备企业带来新机遇。
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式宣布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2025年统筹中央资金约88亿元,支持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等5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这背后,是一大批硬件设备的升级。
同时,县级医院急诊急救能力提升,涵盖胸痛、卒中、创伤、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等领域;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提出“常住人口超过10万的县均能提供血液透析服务”,这同样需要相关硬件升级。
腾飞:AI将为基层医疗插上翅膀
AI技术的崛起,为突破基层医疗发展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在应用与政策层面均呈现蓬勃态势。
应用端,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基层医疗。
安徽打造的“智医助理”系统,已实现全省170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3年来为3.3万名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断7.15亿次。它可以为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建议、病历质控、慢性病个性化管理等辅助诊疗功能,有效解决基层医生经验不足、诊疗水平有限的问题。
宁夏是我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医院的试点省份之一,也是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据《宁夏日报》6月19日报道,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智能诊疗辅助系统覆盖率已达100%,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实现患者服务流程智能化改造。
在宁夏中卫市、苏州吴中区、河北南皮县等地,人工智能企业正与医疗机构紧密协作。
政策端,国家积极推动以AI技术赋能基层医疗发展。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部署了6大重点行动,立下“军令状”,明确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提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
早在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要运用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汪言安指出,“十五五”期间,AI将成为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的重要推力。在传统医疗模式下,一名医生要练就精准的诊断能力,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沉淀。而AI技术凭借对海量医疗数据的高效学习和算法优化,短短数月即可形成成熟的诊断能力。未来,AI将为基层医疗插上腾飞的翅膀。
访谈最后,汪言安吐露了一路走来的心声。这些年来,他见证了许多快速发财又快速倒下的人,也见证了很多虎头蛇尾、没能坚持下来的人,更看到许多像他一样孜孜以求、深耕基层的人。
他呼吁更多专业、坚守长期主义、心存敬畏的人投身基层医疗。他坚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基层将有更好的技术、服务和人才,更多创造价值的机会。
汪言安说自己像打了鸡血的祥林嫂,逢人就说基层医疗。在朋友和同事们眼中,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逢人就说基层医疗的希望与未来。
悲观者也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来源:健康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