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肠胃炎的脑膜炎球菌病,你见过吗?| 病例分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19:36 2

摘要:患者男性,29岁。既往体健,无已知合并症。主因腹泻、呕吐和腹痛1天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共有大约 13 次水样、淡黄色大便,无血液或粘液。患者腹泻伴腹部绞痛,局限于脐部。此外,还出现四次呕吐,并伴有持续性低热。患者饮食正常,密切接触者中无人报告有类似症状。无黄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29岁。既往体健,无已知合并症。主因腹泻、呕吐和腹痛1天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共有大约 13 次水样、淡黄色大便,无血液或粘液。患者腹泻伴腹部绞痛,局限于脐部。此外,还出现四次呕吐,并伴有持续性低热。患者饮食正常,密切接触者中无人报告有类似症状。无黄疸、吞咽困难或消化不良史。患者不吸烟,不饮酒,否认近期有任何旅行史或抗生素使用史。

入院体检,患者完全清醒、卧床呈病态,无黄疸或脸色苍白,但存在脱水迹象。无淋巴结肿大,无下肢水肿,无皮疹、紫癜或脑膜炎症状。体温 36.6 °C,心率 106次/min,呼吸 22次/min,血压 104/69 mmHg,室内空气中 SpO₂为 99%。腹部检查显示腹部柔软,脐部有轻微压痛,未见肿块或器官肿大,肠鸣音正常。

初始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49.6 x 103/uL),血清尿素(10.2 mmol/L)和肌酐(206 mmol/L )均升高,镁(0.59 mmol/L)和磷(0.77 mmol/L )水平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升高(39 umol/L),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

患者以肠胃炎合并脓毒症收入院,并进行脓毒症检查,包括两组血液培养(有氧和厌氧)、尿液培养和粪便培养。随后开始经验性治疗,每日静脉注射头孢曲松 2g,同时进行静脉液体复苏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入院第3日,血培养结果显示脑膜炎奈瑟菌 W135 群阳性,粪便培养为阴性,证实脑膜炎球菌血症的诊断。

该菌对头孢曲松敏感,在经感染科会诊之后,决定继续使用相同的抗生素治疗,并在 72小 时后重复血培养,确认血培养无菌。患者随后出院,表现良好,改为口服抗生素,共完成10天治疗。

分析讨论

脑膜炎奈瑟菌(Nm)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约10%的健康人群咽部黏膜可携带Nm 却不表现临床症状,这些无症状携带者是疾病传播的关键源头。携带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细菌可通过飞沫传播在个体间扩散,尤其在密闭或拥挤环境中,如家庭、学校宿舍或军队新兵营等,传播效率显著升高。

本例患者明显不同于脑膜炎球菌血症的典型表现,后者在成人中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发热、寒战、肌痛、头痛、低血压和特征性的皮疹或紫癜,也可能发生脑膜炎。而本例患者几乎完全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腹泻、呕吐和腹痛-最初类似急性胃肠炎,没有明显的皮疹或颈强直。属于非典型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挑战,尤其是在成人中。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至关重要,指南强调开始适当的治疗,最好是在怀疑脑膜炎球菌病的第一个小时内,以改善临床结局。本例患者在早期使用头孢曲松后恢复良好,后来证实头孢曲松敏感,这强调了及时识别和早期使用抗生素,即使是在非典型表现的情况下,也可以改变疾病的发展轨迹。

脑膜炎球菌病的范围可以从轻度发热和菌血症到严重感染,并在数小时内发展到死亡。最常表现为单独的脑膜炎、伴有脓毒症的脑膜炎或无明显脑膜受累的脑膜炎球菌血症。早期症状通常包括突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剧烈的肌肉疼痛,通常比病毒感染更严重。并发症如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暴发性紫癜可迅速出现。免疫介导的问题,如关节炎、胸膜炎、血管炎和心包炎也可能出现,通常在康复后期出现。

对于疑似脑膜炎球菌病的患者,尤其是有脓毒症症、瘀点或脑膜炎症状的患者,及时抗生素治疗对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碳青霉烯类药物(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等)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等),在Nm 感染治疗中疗效显著,且耐药性较低。此外,还应在开始使用抗生素后至少24小时保持飞沫预防措施,以限制细菌传播。

本病例说明脑膜炎球菌病可出现在具有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的成人中,缺乏标志性体征。这种非典型表现强调了在任何出现脓毒症的患者中考虑侵袭性脑膜炎球菌感染的必要性,无论最初的症状如何。对于这种可能致命的疾病保持警惕并立即开始使用经验性抗生素仍然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资料:

1.Al-Anbagi U, Saad A, Ibrahim T, et al. (September 12, 2025)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Meningococcemia as Gastroenteritis in an Adult: A Case Report. Cureus 17(9): e92126.

2.陈晶京,杨春晓.脑膜炎奈瑟菌病原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OL].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25.1-9.

来源:医脉通抗感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