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美团来说,到店业务是妥妥的 “现金牛”,2021年数据显示,美团到店酒旅业务43.3%的经营利润率,是外卖业务的7倍,2024年更是撑起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半数利润;
同一天,两个方向,一场暗战。
9月10日,阿里巴巴和美团各自有大动作,阿里旗下高德高调推出 “扫街榜”,喊出 “真实反映用户选择” 的口号;
美团反手宣布大众点评 “重启品质外卖”,把必吃榜、黑珍珠餐厅全搬上外卖平台。
一场围绕 “真实” 与 “利益” 的厮杀,在数亿用户的手机里正式打响。
对美团来说,到店业务是妥妥的 “现金牛”,2021年数据显示,美团到店酒旅业务43.3%的经营利润率,是外卖业务的7倍,2024年更是撑起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半数利润;
而高德带着阿里1831亿账面现金和1.7亿日活用户入场,瞄准的正是美团最疼的 “七寸”,这场仗从一开始就注定不简单。
回溯高德的 “进攻路线”,其实早有铺垫,2020年它就推出过 “高德指南”,试图用导航数据做榜单,但当时既没跳出大众点评的五星评价框架,又撞上疫情反复,餐厅关关停停,最终没能掀起水花。
这次的 “扫街榜”,明显是憋了大招,项目从 2024 年 6 月底就由高德 CEO 郭宁亲自带队,不到 100 人的团队躲在阿里西溪园区未启用的 C 区 4 号楼,其他员工连刷卡都进不去,保密程度拉满。
真正让美团警惕的,是高德这次的 “真实打法”,和大众点评依赖用户主观评价不同,“扫街榜” 的核心数据全是 “用脚投票” 的硬指标:
导航到店人数越多、复购率越高,店铺评分自然往上走;有人愿意开 20 公里专程来吃,这家店在 “轮胎磨损榜” 上就能排前列;就连评价权重,都和支付宝芝麻信用挂钩,信用分高的用户说一句,比普通用户十条评价都管用。
再加上 AI 实时过滤刷单数据,高德直接把 “造假成本” 抬到了商家难以承受的高度 —— 要知道,2024 年大众点评光处置违规评价就超 2000 万条,刷分乱象一直是用户吐槽的痛点。
为了让 “扫街榜” 落地,高德还玩起了 “生态联动”,打开 APP 就能看到,2 亿元打车券和 9.5 元餐饮消费券捆绑发放,用户用高德导航去 “扫街榜” 餐厅,不仅能省路费,吃饭还能打折。
这种 “选店 - 出行 - 消费 - 评价” 的闭环,正好戳中了导航 APP 的高频优势,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5 年 7 月高德平均日活 1.86 亿,是大众点评的 6 倍,用户每天打开高德查路线的习惯,成了高德撬动到店业务的最大底气。
但高德的软肋也很明显,2024 年初就有商家吐槽,在高德买了 “旺铺” 营销工具,结果没人对接运营,退款更是难上加难;直到现在,高德平台上的餐饮团购店铺数量,和美团比还有不小差距。
阿里内部的 “协同难题” 也没完全解决,虽然饿了么在部分城市内测到店业务,淘宝闪购也有联动意向,但截至目前,高德的到店业务还没和这两大兄弟板块打通,错失了阿里生态里的流量红利。
面对高德的猛攻,美团的应对堪称 “双线防御”,一边在到店端 “加固城墙”,大众点评重启的 “品质外卖” 直接把 1400 家必吃榜餐厅、30 家黑珍珠餐厅拉进来,还靠自研大模型清洗评价数据,确保用户看到的 “高分餐厅” 真的靠谱;
另一边悄悄调整外卖策略,2025 年 7 月后,美团收缩了补贴范围,把资源集中在黑金、黑钻等级的核心会员身上,赠送的也多是到店自提券,既减少了成本,又能把用户往到店业务导。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团的 “后手”,2024 年 8 月上线的 “鸭觅” APP。这款被称为 “美食版小红书” 的新产品,不做全品类覆盖,只筛选每个城市前 1% 的头部餐厅,靠官方 “推荐官” 代替普通用户评价,从源头上杜绝刷分。
虽然目前用户量还不大,但这种 “小而精” 的打法,正好和大众点评形成互补,成了美团抵御高德的 “第二防线”。
这场双雄争霸的背后,整个本地生活赛道早已是 “群雄逐鹿”。京东在 2024 年 7 月悄悄加入战局,鼓励服务商拓展到店团购,不过目前只覆盖了汉堡王、达美乐等快餐品牌,入驻还得先加入京东外卖,扩张速度相对缓慢;
抖音则靠着短视频种草的优势,2024 年本地生活交易额同比涨了 81%,覆盖超 610 万商家,但 “冲动消费后忘记核销” 的问题一直没解决,消费闭环始终差一口气。
现在下结论谁输谁赢还太早,高德要证明的,是 “扫街榜” 的 “永不商业化” 能坚持多久,商户运营能力能不能跟上;美团要应对的,是到店业务被分流后,如何守住利润基本盘。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围绕 “真实” 和 “体验” 的竞争,最终受益的会是普通消费者,毕竟,能在手机上轻松找到 “不踩雷” 的餐厅,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
文/编辑:财迷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