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42岁的林晓华是天津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她的生活规律几乎被课程表和作业堆固定下来,常常熬到深夜批改完试卷才休息。午餐多是学校食堂的卤肉配咸菜,重口味成了习惯。她很少在课堂间隙喝水,总说自己没时间顾不上。体检查过几次都被她推掉,自觉身体素质还不错。只是
2022年,42岁的林晓华是天津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她的生活规律几乎被课程表和作业堆固定下来,常常熬到深夜批改完试卷才休息。午餐多是学校食堂的卤肉配咸菜,重口味成了习惯。她很少在课堂间隙喝水,总说自己没时间顾不上。体检查过几次都被她推掉,自觉身体素质还不错。只是近来放学回家脱鞋时,总觉得鞋口勒得比早晨更紧,她也从没放在心上。
时间来到2022年6月11日上午,第一节课讲到一半,林晓华忽然觉得脚下发紧,像踩在一滩厚重的泥里,每一步都黏滞。脚踝处勒痕明显,鞋口的压迫感让她不由得往后挪了半步。林晓华还捏着粉笔,但是指节感到僵硬,就连写出的字都是断断续续。嗓子干得厉害,声音带着沙哑,吐出的每个字都像卡在咽喉里。她努力稳住呼吸,却感觉胸口沉闷,仿佛被压上一块砖。学生的目光聚过来,林晓华强撑着把句子补完,心底已隐约生出不安。
下课铃声响起,林晓华把粉笔放下,脚步沉重地走回办公室。刚坐下,还未翻开试卷,胸口便一阵强烈的憋闷感涌上来,像有人从内里顶着气管。她急急深吸几口气,却始终换不过来。手指上的戒指紧得发疼,好像一根铁丝生生箍着肉。额头的细汗一点点沁出来,一股尿意迅速胀满了小腹,逼得她快步走向厕所。蹲下时才发现尿液明显减少,颜色深得像隔夜茶水。起身时一阵天旋地转,林晓华下意识急忙扶住墙,双腿发软,心跳急促得像要从胸口撞出来。
回到教室,林晓华想用批改作业转移注意力,可小腿的酸胀像涨开的气球,按压下去的凹陷久久不回。她努力稳坐着,胸口却越发沉重,呼吸变得急促短浅。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打湿,眼前的字迹逐渐模糊,像是飞起无数个细微的黑影。林晓华想起身走动缓解,可刚迈出一步,双膝如同被抽去了骨头一般,整个人重重晃了一下,险些跌倒。她心头骤然一紧,急忙伸手去扶桌沿,却发现手臂已经不听使唤,只剩下越来越明显的恐惧在胸口翻涌。一旁的同事眼见林晓华几乎跪在地上,脸色苍白,呼吸都变得虚浮无力,连忙拨通了急救电话。
被同事送到急诊室时,林晓华脸色苍白,脚踝浮肿明显。接诊护士测得:体温36.6℃,血压152/96 mmHg,心率每分钟104次。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血生化结果提示血肌酐升高至168 μmol/L,尿素氮9.8 mmol/L。急查肾功能显示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至48 ml/min/1.73m²,较正常值明显下降。尿检发现蛋白定量++,尿比重偏低。彩超提示双肾体积略缩小,皮质回声增强。医生在病历中最后写下慢性肾功能不全倾向,并安排进一步肾脏相关检查。
第二天查房时,医生走到床边,语气平稳:“林老师,您的检查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48,说明肾脏的过滤功能已经明显受损。浮肿和尿量减少,就是肾脏无法及时排出水分和代谢废物的表现。”他停顿片刻,继续解释:“目前先予以利尿剂控制水肿,配合降压药稳定血压,同时要限制钠盐摄入,避免再增加肾脏负担。”他嘱咐林晓华严格监测血压和尿量,规律复查肾功能。“后续生活上要少吃咸菜卤肉,避免熬夜,多补充优质蛋白。肾功能不全是个慢性过程,能控制住,就能延缓发展。”医生的话语平实,却带着坚定的叮咛。
出院后,林晓华开始按照医嘱调整生活。她把深夜批改作业的习惯改成白天分段完成,晚上十点前关灯休息。饮食上刻意减少咸菜和卤味,换成清淡的蒸菜与水果,家里不再常备酱油腌制品。每天早晨固定一杯温水,课间也随身带着水杯,提醒自己规律补水。医生开的利尿剂和降压药,她定好闹钟按时服用,不再随意增减剂量。为避免额外负担,她把快步走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不再勉强自己额外加练。起初她很不习惯,但看到脚踝浮肿有所缓解,心里渐渐安定了许多。
三个月后,她按时到肾内科复查。化验单显示血肌酐降至142 μmol/L,尿素氮维持在8.6 mmol/L,肾小球滤过率回升到54 ml/min/1.73m²,尿蛋白由++降为+。彩超提示双肾大小与上次相仿,无进一步缩小。血压控制在138/88 mmHg,较之前稳定。医生肯定她的努力,提醒她继续维持规律。正当林晓华松了一口气时,生活这份安详的背后,却还潜藏着难以察觉的隐患...
2023年6月3日清晨六点多,林晓华从床上坐起,刚把脚放进鞋子,立刻被一股强烈的胀痛感逼得缩了回来。鞋口像是把脚踝给硬生生卡住,她低头按压,指痕陷入皮肤久久不回。等到穿好鞋子刚刚站起来,双腿一阵发沉,林晓华只好小心挪步去洗手间洗漱。刷牙时照镜子,才发现眼皮浮肿,整张脸都显得僵滞。她端起水杯想漱口,却感觉喉咙发干,水咽下去时胸口被顶得更闷,像堵着一团棉絮。
洗漱完了以后,林晓华慢慢走到客厅想换一双宽松的鞋,刚弯腰伸手去拿,胸口猛地一紧,像被绳索收紧一样,呼吸急促。她下意识直起身,用力张口呼吸,却吸不进足够空气,喉咙里发出嘶哑的喘声。额头渗出细汗,手里的鞋子险些脱落。林晓华连忙靠在墙边稳住自己,抬手想擦汗,才发现手指也有些僵麻。强撑着走向桌子坐下,她努力让自己冷静,可胸口的压迫感一阵比一阵重。
等到缓过神来,林晓华认为自己休息足够,却刚迈出两步,整个人骤然头晕目眩,眼前浮出重影,耳边只剩心跳声在轰鸣。脚下一软,她跌坐在沙发上,手里的水杯滑落在地。胸口的闷胀已转为撕裂般的压迫感,剧痛如同小蛇般钻进身体。林晓华试着伸手去扶桌沿,却感到手臂发软无力。冷汗顺着脊背滑下,衣衫湿透,她张开嘴呼出微弱的气息,意识在渐渐模糊中,眼前仿佛蒙上一层层的黑布,直到意识彻底跌落深处。
送至急诊时,林晓华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双下肢明显浮肿。接诊护士测得体温36.4℃,血压165/102 mmHg,心率每分钟112次,呼吸频率22次/分。血常规无明显异常,动脉血气分析显示轻度代谢性酸中毒。血生化提示血肌酐升至236 μmol/L,尿素氮11.8 mmol/L,血钾5.8 mmol/L。急查肾功能结果显示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下降至33 ml/min/1.73m²。尿蛋白定量++,尿量明显减少。肾脏彩超提示双肾体积较前缩小,皮质回声增强。医生最后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期,急性加重,需严密监测及对症处理,并决定收入肾内科进一步治疗。
走廊里安静得能听见输液滴落的声音。林晓华的丈夫听到诊断后愣在原地,嘴唇微微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背靠着冰冷的墙,额头沁出细汗。过了许久,他才低声问:“不是已经吃药、按时休息了吗,怎么还会变成这样?自从你们说让她少盐,她真的天天清淡吃饭,连咸菜都不碰了。晚上十点前就睡,早上带着水杯去学校,按时吃药,一个步骤都没落下。你们说的她都照做了,为什么数值还下降?为什么病情还越来越重?”
沉默片刻后,丈夫的声音明显低了下去,他整个人缓缓蹲下,双手掩面,声音闷得几乎听不清:“她那么努力地改,连熬夜都戒掉了……可肾还是撑不住……这算怎么回事?”走廊里的灯光冷白,他蜷缩在墙角,任凭周围的脚步声和病房的仪器声此起彼伏,却再没有力气追问,只剩下压抑的无力感。
医生先在走廊里安抚了丈夫几句,语气平稳而缓慢:“我们理解家属的担心,眼下最重要的是先控制她的症状,把浮肿和高血压稳定住。”见对方情绪稍稍平复,他才转身回到办公室。推开门后,桌上摆着厚厚一摞病历与检验单,医生开始一张张翻阅。既往病史里没有糖尿病,也未见明显高血压长期记录;饮食习惯在住院前已有改变;药物使用严格遵守处方。医生随即又调出肾脏彩超影像,与上一次结果逐帧比对,仍然只显示肾脏体积缩小和皮质回声增强,没有额外的新线索。他凝视着屏幕,眉头微微蹙起,笔尖在病历纸上停顿了几秒,心里的困惑却始终无从落地。
第二天的晨会上,医生把病例带到科室讨论。几位同事先后提出可能的因素:隐匿性药物损伤、感染诱发、血压短期波动……一条条都被逐一推翻。患者没有自行服药的记录,近期也未出现发热或炎症标志物升高,血压监测曲线相对平稳。刘主任甚至把近期饮食日志调出来逐项核对,仍然看不出破绽。白板上的分析路径越来越密,却没有一条能指向真正的原因。讨论持续了近一小时,室内愈发沉寂,最终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汇聚到病例资料上。医生只能合上病历,轻声道:“目前,我们依旧没有找到确切的诱因。”
然而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肾内科的马主任走了进来。几位年轻医生立刻起身,神情意外,医生更是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出现在此刻。马主任摘下眼镜,淡淡一笑:“学术会议已经结束,我刚回来,听说科里有个棘手的病例,就过来看看。”话音平稳,却让屋里压抑的气氛瞬间松动了几分。
他没有多说,径直走到桌前,把病例和化验单一页页摊开。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的曲线,他盯得格外仔细,又逐一翻阅了复查结果,连影像片子都在灯箱下反复比对。片刻后,他转向医生,问起患者的饮食、睡眠和用药情况,每个细节都追问到具体时间点。医生耐心作答,一一确认,答案清晰而完整,没有疏漏。
马主任沉默良久,手指慢慢滑到桌子上一本生活记录本上。他翻到一页,看似随意,却忽然停住。字迹并不显眼,只是几行平常的记录,他却盯得极为认真。他没有立刻开口,只是微微眯眼,沉默地盯着那几行字,神情逐渐笃定。很快,马主任提出需要联系林晓华的丈夫,当即询问了4个生活习惯中的细节,丈夫一时间愣住了,虽然支支吾吾地回答了出来,但仍然一头雾水地发问:“难道这和我妻子疾病的恶化有关系吗?”
马主任沉默片刻,语气沉稳有力地开口:“太可惜了啊。虽然你妻子的生活习惯维持得很不错,药物从未间断,饮食清淡,运动也从没有耽误。但还是在生活习惯里还存在4个细节的错误。正是这4个日积月累的习惯,让林晓华的肾小球滤过率出现进一步减退。但如果她能按照我说的改正这4个习惯,并且真正落实到每天的生活里,肾小球滤过率就不会再出现消退,甚至可能会让疾病得到逆转。”丈夫一时间愣住了,思虑片刻便在电话那头当即拿出手机,尽数记录下来马主任说的4点建议,随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着林晓华回了家。
十个月后,林晓华再次来到肾内科复查。抽血化验和尿检结果很快出来,血肌酐降至78 μmol/L,尿素氮5.2 mmol/L,最关键的肾小球滤过率竟回升到92 ml/min/1.73m²,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医生在电脑前反复确认,病区里等待复查的几位患者听到数据后,也纷纷侧目。有人忍不住围上来,语气里带着羡慕:“你是怎么做到的?平时吃什么药?是不是用了什么偏方?”
林晓华一时有些局促,只能微微摇头,随即开口:“没有,都没有。我没有吃什么特别的药物,也没有用什么偏方,甚至只是做了最平常普通的事情,就是把生活习惯给维持了下去。但是多亏了马主任当时和我说的4个习惯,正是那4个习惯,只要坚持下去,肾小球滤过率很轻松就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啊。这4件小事,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啊!”
林晓华在住院时,肾小球滤过率已降到33 ml/min/1.73m²,属于明显的肾功能不全阶段。马主任在病房里仔细询问她的生活习惯后,发现她虽然表面上遵循医嘱,但依旧存在潜在的问题。第一个关键改变是睡眠习惯。长期熬夜会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在夜间维持高水平,肾脏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修复。马主任要求她必须保持晚上十点前入睡,并且固定起床时间。稳定的昼夜节律可以减轻肾小球长期的高压负担,让肾功能在有限的条件下逐渐恢复。
第二个习惯是饮水。林晓华原本上课间隙常常不喝水,等到口渴才一次性大量补充,给肾脏带来突发的负担。马主任要求她在白天分次饮水,每次200毫升左右,平均分布在上午、下午和傍晚,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规律的水分摄入能稀释尿液,减少蛋白和代谢废物在肾小管里的停留,降低继发性损伤的机会。她随身带上水杯,在课间提醒自己饮用,很快发现尿液颜色逐渐变浅。
第三个习惯是蛋白摄入。过去她认为补充更多优质蛋白能帮助恢复体力,但过量蛋白代谢会增加含氮废物的生成,使肾小球压力进一步加大。马主任明确规定了每日摄入量,强调控制总量的同时选择优质蛋白,例如鸡蛋清、鱼肉和牛奶。这样的调整不仅避免了过度负担,还能保持营养均衡。复查时,她的尿蛋白由++下降到+,这正是饮食结构改善的结果。
第四个习惯是药物使用。林晓华一直按照医嘱吃降压药和利尿剂,但她偶尔会因为血压偏低而私自减量。马主任强调药物必须严格定时定量,不允许随意更改。降压药能让肾小球灌注压力保持稳定,利尿剂则帮助控制水肿和电解质平衡。稳定的血压环境对肾小球至关重要,一旦随意调整剂量,就可能让血压反复波动,加快肾功能下降。她开始设定闹钟提醒服药,坚持下去才换来数值的改善。
这四个习惯看似简单,却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规律睡眠、分次饮水、控制蛋白、规范用药,缺一不可。林晓华刚开始时感到拘束,甚至抱怨生活被严格限制,但随着脚踝浮肿减轻、尿量逐渐恢复,她开始真正相信这些细节的意义。正是这些细节让肾脏在长期的高压状态下获得喘息的机会,为功能修复创造了条件。
十个月后复查,她的血肌酐降到78 μmol/L,尿素氮5.2 mmol/L,肾小球滤过率上升到92 ml/min/1.73m²。这样的改善让在场的医生和患者都感到惊讶。她在复查时回答别人是不是用了什么偏方时,明确表示自己只是坚持了这四个习惯。事实证明,慢性肾功能不全并非完全不可逆,只要在早中期严格控制危险因素,肾功能依旧有机会恢复。她的病例提醒人们,小小的日常改变才是真正能决定疾病走向的关键。
资料来源:
[1]李浩瑀,张秋雨,刘瞩远,等. 中青年夜间高血压患者醛固酮水平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J/OL].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1-4[2025-09-16].https://doi.org/10.16439/j.issn.1673-7245.2025-0076.
[2]周舒玲,朱平,惠金子,等. 肾小球滤过率计算受肾动态显像时间窗影响的临床研究[J/OL].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1-6[2025-09-16].https://doi.org/10.13339/j.cnki.sglc.20250825.017.
[3]王云峰. SPECT肾动态显像中缩短采集时间对Gates法机测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5,29(20):37-40.DOI:10.19435/j.1672-1721.2025.20.012.
(《天津女子,肾小球滤过率从33m1/min升至92ml/min,3个方法可试试》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