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13:30,西贝发布致歉信表示,将部分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做,并且提出10月1日前,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9项调整。内容如下:
近日
“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事件
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引发了社会各界
对预制菜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这场风波不仅让
西贝餐饮陷入舆论漩涡
也让预制菜这一餐饮行业的新兴模式
走进了大众视野
9月15日13:30,西贝发布致歉信表示,将部分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做,并且提出10月1日前,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9项调整。内容如下:
事件始末介绍:
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称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并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此微博一经发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掀起了轩然大波。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手持罗永浩用餐菜单做出回应,并坚称西贝门店内100%没有预制菜,后续将起诉罗永浩,以维护品牌声誉。
随后,罗永浩连发数条微博反击,并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并在直播间展示疑似西贝食材包装照片,进一步质疑西贝的说法。
9月12日,西贝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详细还原了罗永浩所点13道菜的制作工艺流程,并附上“作业指导书”,以证明菜品并非预制。同时,在全国所有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并承诺“不好吃不要钱”。随后西贝370多家门店开放后厨,邀请媒体公众参观。有媒体探访西贝后厨后发现儿童餐的西兰花是冷冻包装,保质期24个月,罗永浩发文“如何仅使用冷冻技术,不用防腐剂的情况下,给有机西兰花保质期做到24个月?”
9月13日,罗永浩宣布“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
9月14日,西贝创始人在群聊中的表态“我应对方式有错,改!以后打明牌,向胖东来学习!”。
本来事情到此或许可以落下帷幕,但罗永浩看到贾国龙表态的完整内容后,又再次被惹怒。
13日、1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接连发文。其中,新华社表示“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人民微评则表示“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
罗永浩对于西贝致歉信发文回应:
“顾客虐你什么了?顾客都被你打成网络黑社会了,谁虐谁呢?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的虚假承诺呢?拿预制菜假装不是预制菜的税率差异呢,要不要给公众摊开讲讲?10月1号开始替换,所以你10月1号前还要继续卖剩菜是吗? 加了很多科技狠活儿腥气扑鼻的海鲈鱼呢……”
道歉信中,提及多款儿童餐将调整为“现做”,大豆油调整为非转基因等。
网友评论直呼:原来你都不是现做的啊!
那么
昆明本地市民和餐馆老板
对这一事件都是怎么看的呢?
市民:“我觉得是可以预制菜的,我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它那个西兰花也要预制,就我不能接受。我觉得蔬菜哪里都可以买的到,然后就是价格有点偏高,是预制的蔬菜就是冷冻的,说营养价值更高,就很奇怪。”
市民:“因为预制菜的话,它本来就是提前做好的,然后客人点了之后,热完之后就给顾客端上来了,不比那种你才去点完菜,或者现做,然后新鲜的食材那种要更好一些嘛。”
市民:“它既然有这个东西存在,它肯定是有它的消费群体的,蔬菜的话他肯定是新鲜的会好一点,新鲜的话吃了对人体会更好嘛,预制菜的话,始终是冰冻的,这个时间会更久一点,可能会不太那么新鲜。”
市民:“觉得如果是预制菜的话,应该就是直接明码标价的标出来。就是也可以吃预制菜,但是商家应该就是提前告诉我们是预制菜,如果不是的话,商家就直接说。我感觉如果是花适合预制菜的价钱我们也是愿意消费的,但是可能商家要提前告知消费者。”
记者也走访了
昆明本地的西贝门店情况
9月15日上午10点多,记者在位于爱琴海商场的西贝门店看到,或许是因为刚开始营业,店铺内还暂无顾客前来就餐,工作人员正在制作西贝特色面食——莜面,在明厨亮灶区域,蒸笼呼呼冒着热气,厨师们也正在准备蔬果食材。
一位门店负责人拒绝了记者参观后厨的请求,并表示他们昨天刚接到总部通知,后厨将不再对媒体公众开放。
门店负责人告诉记者,西贝在昆明共有三家门店,“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事件后,门店营业额也下滑了近30%。近期,门店也应总部通知在积极调整菜品,以后将减少“中央厨房”食材供应,对符合预制菜标准的菜品将在菜单上明确标注。
当记者问及门店预制菜占比时,这位负责人表示没有统计过,也无法给出预估。针对公众关注的食材保质期较长一事,该负责人强调包装上的保质期并不等于食用日期,中央厨房统一供应后,门店通常一个星期左右就能消耗;而涉及蔬菜方面基本都是各门店当日自行采买;此外,门店所用的牛羊肉都来自内蒙古,使用了先进的锁鲜技术。
记者也对我市部分餐饮商家进行了走访,部分商家也表达了自己对预制菜的看法。
餐饮工作人员:“你做餐饮,那你肯定要真材实料呀,你要预制菜你自己吃不吃嘛。”
餐饮工作人员:“预制菜肯定是不好的嘛,因为你就是收同样的价格或者是更贵的价格,但是你用预制菜肯定是不行的,因为预制菜的话,首先它很便宜,其次,它就是对人的健康肯定也会有影响的。”
记者走访了十多家餐饮门店,商家都表示自己出品均为新鲜出炉。而部分餐饮店老板告诉记者,在昆明预制菜的市场并不大。
餐饮工作人员:“我们的新鲜蔬菜都是早上六七点就送来了,我们家每天都是用完掉的,特别是薄荷、香菜这些,如果头天用不完,第二天就黑了,就用不成了。”
餐饮工作人员:“比如说我们店的米线,每天早上九点以前送过来,到了晚上打烊的时候,第二天是使用不了的,就是说口感各方面都会产生变化。”
云南餐馆里开放式的食材满足了食客们个性化“看菜点菜”的仪式感,“这个是哪” 、“咋个吃”、“整一个嘛”,云南“三部曲”点菜模式主打一个自由定制。
市民:“都是现点的菜,我们不吃预制菜。”
餐饮工作人员:“我们的菜都是新鲜菜,这每天都是新鲜采购。顾客要吃什么菜我们就现炒,没有那种炒好的预制菜。”
各方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当“锅气”成为评价菜肴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餐饮从业者们也应该思考,“预制菜”如何更好辅助行业发展,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
据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这将是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的关键节点。 相关报道>>「链接」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