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发文定调,只字不提罗永浩,却句句打脸西贝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23:26 1

摘要:最近这出“罗永浩怒怼西贝”的大戏,堪称2025年餐饮界最魔幻的连续剧。主角没提名字,配角却个个抢戏,连官媒都化身“旁白”,一句“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直接把剧本升华成了行业寓言。

最近这出“罗永浩怒怼西贝”的大戏,堪称2025年餐饮界最魔幻的连续剧。主角没提名字,配角却个个抢戏,连官媒都化身“旁白”,一句“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直接把剧本升华成了行业寓言。

罗永浩说西贝的菜“太恶心”,西贝老板贾国龙立马开火:“你是网络黑嘴!”好家伙,一场消费者吐槽,瞬间升级成“企业家尊严保卫战”。

可谁能想到,西贝为自证清白搞的“后厨开放日”,竟演变成了全国直播的“后厨灾难片”

你说要证明自己不用预制菜,结果记者一拍:鸡汤是兑水的料包,羊肉一年才采购一次,西兰花保质期两年——这哪是餐厅?这是食材时间胶囊博物馆

更绝的是操作规范:厨师炒菜不戴帽、不戴口罩,左手戴表右手戴镯,仿佛不是来颠勺,是来走红毯。

最离谱的,是拿手勺挖完下水道,再把勺子扔回锅里——这操作,别说食品安全了,连“人”的基本卫生都丢了。

最讽刺的是,这位厨师长自己都没厨师证,全店20多人,持证的不到四分之一。合着你们不是在做菜,是在搞“无证上岗体验营”?

一场本该“澄清误会”的公关秀,硬是拍成了《舌尖上的翻车》。这哪是自证清白?这是把火往自己头上浇

很多人以为,这场风波的核心是“预制菜”。

错。真正的爆点是:你一边收着“现点现炒”的溢价,一边端上“去年冻的西兰花”

消费者不是傻子。你卖38块的宫保鸡丁,如果是现切鸡腿肉、现炸花生、现炒出锅,贵点我也认。可你告诉我,这菜是从河北冷库运来的料包,解冻一热就上桌,还卖这个价?那不是餐饮,是食材租赁服务

新华社一句“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道破天机。老百姓不反对效率,不反对工业化,但反对信息不对称的宰客

你看米村拌饭,后厨剪刀剪、微波炉热,明明白白写“我们就是预制菜”,价格却亲民到9.9吃饱、30元吃好。消费者笑嘻嘻:“虽然锅是冷的,心是暖的。”反观西贝,一边申请预制菜专利,一边嘴硬“我们没有预制菜”,活脱脱上演“我从未说过谎,我说的都是假话”。

这年头,消费者不怕你“工业化”,就怕你“装手作”。

最妙的是,人民日报、新华社接连发文,一个字没提罗永浩,却句句像在给他递话筒。

人民日报科普“什么是预制菜”,划清法律定义与大众认知的边界——按标准,西贝那些“预加工净菜”不算预制菜,只能算“中央厨房配送”。

听起来很专业,实则暴露了更大的问题:行业标准和消费者常识,已经脱节到驴唇不对马嘴了

当法律说“这不是预制菜”,而老百姓咬牙切齿说“这不就是预制菜”?那不是民众无知,是标准脱离了烟火气

官媒的潜台词很清晰:罗永浩可能赢不了官司,但他赢了常识。西贝或许不违法,但它输了信任

更荒诞的,是餐饮圈的“集体站队”。

半山腰、巴奴、信良记齐声呐喊:“平台和公知在勒紧餐饮人的脖子!”信良记老板甚至悬赏20万:“谁证明不用冷冻食材,我给钱!”

这话听着悲壮,实则傲慢。你们在说什么?是在说:“我们已经这样了,你也得接受!”这哪是呼吁理解,这是逼人躺平

可消费者不吃这套。你讲效率,我们问价格;你谈成本,我们看品质;你说“鸡不能现杀”,我们反问:“那为啥菜市场活鸡卖得比冻鸡贵?”

真相是:效率提升了,成本降低了,但菜价没降,锅气却没了。这账,老百姓算得比你清楚。

于是,全国中小餐馆开始反向操作:后厨直播、食材溯源、明厨亮灶。没有大品牌光环,却用“透明”换来了信任。这叫什么?这叫降维打击

这场风波,罗永浩未必全对,西贝也绝非无辜。但它像一束光,照进了餐饮业最不愿示人的角落。

预制菜不可怕,冷冻食材也正常。可怕的是用“匠心”包装工业化,用“高端”掩盖低成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为基。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鸡现杀、鱼现宰”的田园幻想,而是知情权。菜单上多一行小字:“本菜品使用冷冻预处理食材,加工日期:2024.03.15”,天不会塌,客不会散,反而赢得尊重。

正如新华网所说:“把预制菜拿到阳光下晒一晒。”晒不坏的,才叫真底气。晒一晒,行业才能真进步。

所以,别再骂罗永浩“黑嘴”了。他或许言辞激烈,但他让一盘“两年西兰花”被看见了。而西贝,也别再纠结“是不是预制菜”了。你该思考的,是如何让食客吃得明白,而不是吃得认命

毕竟,锅可以冷,但人心,不能凉。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