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上的元帝国,元代的钱,你认识几个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18:32 2

摘要:元代之所以广泛使用纸钞而非铜钱,首先在于携带与运输的不便。长途征战与大规模物资调度中,铜钱的重量远不如纸钞轻便。其次,制造铜钱面临原材料短缺问题。《元史·食货志·岁课》指出:“产铜之所,在腹里曰益都,辽阳省曰大宁,云南曰大理、灭江。”以天历元年铜课为例,云南省

以下图片均来自上海钱币博物馆,仅供参考

《元史·食货志·钞法》载:“钞始于唐之飞钱、宋之交会、金之交钞。元初仿唐宋金之法,有行用钞,其制无文籍可考。”

钞版

元代之所以广泛使用纸钞而非铜钱,首先在于携带与运输的不便。长途征战与大规模物资调度中,铜钱的重量远不如纸钞轻便。其次,制造铜钱面临原材料短缺问题。《元史·食货志·岁课》指出:“产铜之所,在腹里曰益都,辽阳省曰大宁,云南曰大理、灭江。”以天历元年铜课为例,云南省仅产铜二千三百八十斤。宋代大量铸造铜钱,消耗铜料极为庞大,至元代已铜源匮乏。加之元朝皇室崇信佛教,大量铜料用于铸造佛像,进一步加剧原料紧张。此外,朝廷为防止铜钱外流,常将铜钱封存为“宝藏”,不愿大量铸造。综合以上因素,元代多数时期并不通行铜钱。

元代纸币

在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前,经济以“以物易物”为主,辅以少量金银用于大额交易或赏赐。随着蒙古统一进程推进,疆域不断扩大,至统一全国后,国土空前辽阔。为推行政令、筹措军费、发展经济,笨重的铜钱远不如轻便的纸钞实用。纸钞份量轻、制作相对简便、耗材少,且金朝交钞制度提供了印制与发行纸币的实践经验。更可贵的是,当时造纸、雕版、印刷技术已有显著进步,为大量印行纸币创造了技术条件。

元代纸币制度深受前代影响。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曾咨询钱币流通之事,太保刘文贞公(刘秉忠)答曰:“铜钱适用于阳气旺盛之地,纸币适用于阴气幽深之处。华夏为阳,沙漠为阴。今陛下起于北方大漠,君临中原,宜用纸币,可令子孙守之;若用铜钱,恐天下不安。”此说见于元末陶宗仪《辍耕录》,虽带有神秘色彩,反映的实为当时对货币地域适应性的观念,未必是真实决策依据,但表明元初统治者已形成以纸钞为主导的共识。此说虽近谶纬,却折射出元初统治者对“北方政权能否驾驭中原货币体系”的深层焦虑。

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推行“汉法”与“蒙古旧制”相结合的统治政策。目前可考最早的纸币雏形,是太祖成吉思汗丁亥年(1227年)在山东地区流通的信用凭证。据《元史·何实传》载,何实在博州“行楮币”,以丝为本,可视为早期纸币的尝试。太宗窝阔台八年丙申(1236年)春季正月,下诏印制交钞,在境内流通(见《元史·太宗纪》)。当时采纳耶律楚材建议,交钞发行总量不超过一万锭。1227年左右,博州曾发行“以丝为本”的会子,正值灭西夏、攻金末期,属战时经济措施,丝为北方重要物资,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大朝通宝

1260年,忽必烈即位,为应对与阿里不哥争位的财政需求,于中统元年七月发行“中统元宝交钞”,同年十月发行“中统元宝宝钞”。这是元代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的纸币,用以集中资源支持统一战争并稳定经济。其形制规范,面额分为一贯、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八种。发行初期严格控制总量,以白银为准备金,允许宝钞与白银自由兑换,因而流通广泛,信誉卓著,被称为“中统钞”,成为元代前期的“硬通货”。

自在菩萨(供养钱)

统一战争从1260年持续至1264年。阿里不哥拥有六十多个千户、约六万拖雷系部众及万人怯薛军。但在1260年养路之战中,其驻守六盘山的四万铁骑几乎全军覆没;1261年亲率三万精锐进攻开平,又损兵两万。忽必烈切断漠北粮道后,和林粮价飞涨,阿里不哥军队大量逃亡,后勤崩溃。忽必烈方面虽损失两万余精锐,但凭借汉地强大的后勤支持,赢得消耗战。

为筹措军需,忽必烈在1260年至1263年间曾少量铸造“中统元宝”铜钱,但数量极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流通。1276年,元军占领扬州后,首次铸造重约五十两的银锭,上刻“扬州元宝”,成为“元宝”称谓之始,标志南方正式纳入元朝财政体系,旨在接收江南财富。

银锭.png

1277年至1278年,银锭重量逐渐减至49两、48两,反映出政府白银储备已显不足,开始采取“缩水”手段。其深层原因在于战争的巨大消耗——兵器、粮草、战后统治巩固均需巨额支出。铜钱储备不足,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消耗日益加剧。

新皇登基时,常对蒙古军事贵族大加赏赐以换取支持。据《元史》统计,自世祖至顺帝109年间,皇室赏赐支出黄金近17万两,白银逾725万两(约合2720吨),年均支出巨大,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蒙古贵族还侵占大量金银矿产,侵蚀国家税收。同时,与中亚、西亚的贸易往来中,贵族常逃避朝廷监管,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至元十年(1273年)起,纸币发行量逐年攀升,远超白银储备,政府为填补财政亏空,日益依赖印钞,进一步掩盖并加剧了白银短缺问题。至元十三年(1276年)后,南宋虽未彻底平定,但元廷并未休养生息,反而开启对日本、安南、爪哇及西北诸王的长期战争,军费浩繁,中统钞发行额剧增。在至元十三年至至元二十三年(1276–1286)的11年间,共发行中统钞12,618,278锭,年均约1,147,116锭,为此前16年总发行量的7倍以上。

1282年,因财政紧张(正值三征日本前夕),元政府推行纸币改革,提高银钞比价,停止白银兑换,纸币由“可兑现”转为强制流通,并严惩私相买卖金银及旧钞换新中的舞弊行为。

忽必烈统一东亚野心极大,控制朝鲜后意图征服日本。此前多次遣使要求日本称臣,遭拒且使者被杀,激怒元廷。马可·波罗称日本“黄金遍地”,使元朝期望通过战争掠夺财富以缓解财政困境。南宋灭亡后,元朝将20余万降兵编入征日军队,借机消耗其力量。尽管国内财政已不堪重负,仍执意东征。

1274年10月,元军从高丽合浦出发攻日,因风暴与军心不稳撤军;1281年二次东征,两路大军在鹰岛遭遇台风,舰队大部沉没,惨败而归;1283年曾计划重建大军,终因江南民变与对越战事失利而搁置;1286年,忽必烈彻底放弃征日。

战争失败导致中统钞购买力严重下跌,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加剧,纸币信用体系遭受重创。

1287年,因中统钞流通日久,出现贬值,政府发行“至元通行宝钞”(简称“至元钞”),规定1贯至元钞 = 5贯中统钞,与白银(1贯 = 2两银)、黄金(1贯 = 0.2两金)挂钩。面额更精细,除沿用大额钞外,新增“五文”小额钞,便利民间交易。从至元年间至元末,至元钞始终是核心纸币,虽后期因财政危机滥发而贬值,但仍为元代纸币的代表。

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财政亏空严重,发行“至大银钞”,以“银”为单位,面额分二两、一两、五钱、二钱五分、一钱等。其汇率复杂,且无足够准备金,发行仅一年(武宗去世后)即被废除,是元代纸币中寿命最短的一种,反而加速通胀,推动经济走向崩溃。

至元通宝折二(蒙文)

仁宗即位之初(1311年底),面对武宗时期“至大银钞”引发的严重通胀与市场混乱,迅速下令废止“至大银钞”与“至大通宝钱”,恢复“至元通行宝钞”为唯一法定纸币。至延祐年间(1314–1320),经济趋于稳定,朝廷曾铸造12两、25两、50两三种银铤,用于财政支付与军饷发放,反映出对白银价值尺度功能的重视。然而,银铤多用于官方收支,未能进入民间广泛流通,未形成制度化银本位。尽管仁宗推行“延祐复科”以缓和民族矛盾,但其货币政策仍局限于修复前朝创伤,未能建立长效约束机制,为后期财政再度失控埋下伏笔。仁宗的货币回调虽短暂稳定了局面,却暴露了元代财政的根本困境:货币政策完全依赖君主更迭的偶然性,缺乏制度性约束。一旦强势君主去世,继任者若无决心或能力,便只能在通胀与紧缩间反复摇摆,最终滑向不可逆转的信用崩塌。

皇庆通宝(供养钱).png

1320–1330年间,多个年号钱持续铸造;英宗推行“汉法”,颁布《大元通制》;因改革触怒保守贵族,遭刺杀,史称“南坡之变”。泰定帝由保守贵族拥立,政策保守,财政危机加剧,天灾频发,社会矛盾激化。泰定帝死后,上都拥立天顺帝,大都拥立文宗,爆发“两都之战”,天顺帝战败被杀,在位仅一月。文宗后毒死明宗复位。皇位更迭频繁,铸钱成为皇权象征。

1350年,元顺帝推行币制改革,发行“至正交钞”,同时铸造“至正通宝”铜钱。新钞名义上与至元钞等值,但无任何准备金,实为空头支票,并强制百姓以五贯旧钞换一贯新钞,导致纸币急剧贬值,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民间交易几近瘫痪。

至正通宝折二(真书)

随后红巾军起义爆发,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顺帝北逃,元朝灭亡。

据统计,元代主要发行过五种纸币:

中统元宝交钞(1260年)

至元通行宝钞(1287年)

至大银钞(1309年)

至正交钞(1350年)

(注:“中统元宝宝钞”为“中统元宝交钞”之简称或误记,实为同一种纸币,故不单列。)

物价方面,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呈直线上升趋势,以米价与盐价为例:

米价:

至元十三年(1276年):中统钞一贯买一石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涨十余倍

大德十年(1306年):10贯买一石

至大四年(1311年):25贯买一石

至正十五年(1355年):67贯买一石

至正十九年(1359年):杭州25贯仅买一斗

盐价:

至元十三年(1276年):中统钞九贯买一引(400斤)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50贯买一引

元贞二年(1296年):65贯买一引

延祐二年(1315年):150贯买一引

至正五年(1345年):400贯买一引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一万零八百贯买一引

若以米价计算,1359年杭州一石米价(250贯)相当于1276年(1贯)的250倍,年均通胀率接近5%,实为毁灭性掠夺。由此推算,元顺帝至正十九年米价为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米价的约250倍;至正十二年盐价为至元十三年盐价的约1200倍,反映出元代晚期严重的通货膨胀与货币信用崩溃。

历史上的王朝常面临相似困境:

汉武帝:征匈奴 → 国虚 → 白鹿皮币 → 民贫

唐玄宗:开边 → 军费增 → 钱重物轻 → 安史之乱

明永乐:下西洋、征漠北 → 宝钞崩 → 白银崛起

元代:四征不休 → 纸币滥 → 至正通宝复出

这个共性就是:大规模对外作战,导致巨大的财政压力,货币就成为皇权合法掠夺民间财富的工具,导致政府信用崩塌,引发钱荒,加剧内乱。若外患再起,整个王朝便会迅速崩溃。反之,若在统一之后与民休息,整顿吏治,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概率会迎来一个盛世。

以上几个问题在每一个王朝都会面对,只是应对手段不同。货币是一个国家的血液,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在帝皇集权社会,帝王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没有制度上的约束,皇权极易将国家带入极端。

在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他最好的方式是与民休息,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欲望继续征战。他在用货币掠夺民间财富时,已经激起民变;把最富庶的江南掠夺殆尽,崖山海战的十万军民殉国,也未让他意识到:作为异族统治者,首要任务是安抚民心,而非炫耀武力。

在三征日本这件事上,他没有及时停止,使这个本就不稳定的政权处于崩盘的前夕。这一错误,无人能改。作为储备金的白银,根基不稳,到了元代后期,国家竟无银可用,开出的银钞成了一张废纸,百姓无所适从,不得不揭竿而起。

元代的纸币实验,是一场关于“国家信用极限”的残酷测试。它证明:任何政权,若将货币视为财政提款机,终将被市场抛弃。从忽必烈的雄图到顺帝的末日,一张纸的重量,不仅压垮了经济,更压垮了民心。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盛世,不在于武功赫赫,而在于胜利之后能否克制欲望,与民休息,重建信用——这才是货币作为“国家血液”的真正意义。

单位(720–740年)物格水平备注粟(小米)1石 = 100–150文约59公斤米(大米)1石 = 150–200文
粗布(麻布)1匹 = 200–300文可制2套衣服生绢1匹 = 470文敦煌文书实录绢(普通丝绸)1匹 = 400–500文
胡饼(烧饼)1个 = 3–5文
猪肉1唐斤 = 10–15文唐斤≈1.19市斤酒(粗酒)1斗 = 30–50文约5.9升住宿(客栈通铺)1晚 = 10–15文合理推测长安郊区单间月租约400文
长安城内住宅售价100–300贯非500–800贯盐1斗 = 10文《新唐书》载“斗不过十钱”理发1次 = 5–8文合理推测锄头约50文
铜钱购买力1文 ≈ 0.8–1.5元人民币粗略估算,仅供参考

来源:何事秋风悲凉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