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梳理史料、构思脚本的过程中,郁文、巴一熔等女性的名字,逐渐从文献中抽象的记载,转化为具象的生命。郁文在浙东鲁迅学院以钢笔播撒思想火种的坚定,巴一熔在油灯下借《新浙东报》传递抗争力量的英勇……这些细节让我真切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滚烫的灵魂
转自:中国妇女报
□ 浙江万里学院学生 李琳
作为一名大学生,到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参与报道,讲述抗战故事,这既是一份庄重的责任,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
在梳理史料、构思脚本的过程中,郁文、巴一熔等女性的名字,逐渐从文献中抽象的记载,转化为具象的生命。郁文在浙东鲁迅学院以钢笔播撒思想火种的坚定,巴一熔在油灯下借《新浙东报》传递抗争力量的英勇……这些细节让我真切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滚烫的灵魂镌刻而成的史诗。先辈们在国家危难之际迸发的青春热血与家国情怀,至今仍让人动容。
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变与不变”内核尤为触动我:从郁文的钢笔到青年学子书写红色记忆的笔尖,从巴一熔的油(铅)印报纸到如今记录乡村振兴的镜头,形式与载体随时代演进,但“书写历史、传递信仰”的信念,“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以及深植民族血脉的家国情怀始终未变。这正是红色精神生生不息的印证。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新时代青年手中的“笔”——无论是求知的笔、创新的笔,还是实践的笔,都肩负着续写历史的使命。站在先辈用热血奠基的土地上,唯有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以青春之力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