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传统战机“十年磨一剑”的模式不同,中国六代机以模块化设计为核心,通过技术整合、快速迭代与多场景适应能力,正推动全球空战装备从“单一功能专用化”向“多元任务模块化”转型。
2025年1月,当歼-35总师孙聪院士提出的“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理念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指向中国两款六代机的颠覆性研发路径。
与传统战机“十年磨一剑”的模式不同,中国六代机以模块化设计为核心,通过技术整合、快速迭代与多场景适应能力,正推动全球空战装备从“单一功能专用化”向“多元任务模块化”转型。
这种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式创新”的质变,或将重新定义未来空战的底层逻辑。
今年1月17日到18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医学高峰论坛上,歼-35总设计师孙聪的一席话,可以说捅破了一层窗户纸。
他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科幻的设想,未来的飞机,能不能像我们现在造手机,或者像小孩子搭乐高积木一样来制造?
这番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就在他发表这番言论前不久,也就是2024年12月26日前后,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发的两款截然不同的新飞机,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完成了首次试飞。
外界普遍认为,这就是中国第六代战斗机的原型,一边是总设计师石破天惊的构想,一边是两款原型机悄无声息的腾空,这两件事串在一起,味道就不一样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口号,更像是一场深刻的产业与战略革命的宣言。
模块化设计,这个听起来有点枯燥的词,正成为中国破解先进战机研发困境、实现弯道超车的核心驱动力,它已经从纸面上的理论,迅速变成了跑道上呼啸而过的现实。
为什么非要搞“模块化”?说白了,就是被逼的,孙聪总师自己就点出了问题的根子,传统的战斗机研发,周期实在是太长了。
传统战机的研发与升级往往陷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困境,更换雷达需重构航电系统,升级发动机需调整机身结构,导致研发周期动辄十年以上,且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战场需求。
这种传统模式的痛,航空人自己最清楚,而孙聪院士提出的“模块化理念”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就是将战机拆分为动力、航电、任务系统等标准化模块,通过通用接口实现“即插即用”。
这种设计不仅将研发周期压缩至数年,更让战机具备“持续进化”能力,未来无需整机换代,只需更换模块即可适配新的作战需求。
例如成飞歼-36可通过切换任务模块,在24小时内从制空战机转变为电子战平台或临时预警机,沈飞歼-50则能快速调整舰载适配模块,实现“陆基-航母”跨场景部署。
这种灵活性让中国六代机摆脱了“一款战机用到底”的局限,真正实现“平台稳定、能力迭代”的动态发展模式。
当然,这个“像搭积木一样造飞机”的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绝不是空中楼阁,它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一条清晰的实践路线图,想让不同的“积木块”能完美拼在一起,最关键的就是“标准”。
你必须得有统一的接口尺寸,统一的电气协议,这些公认的标准才是化繁为简的基石,没有这个,模块化就是一句空话,而这恰恰是中国航空工业正在下的一盘大棋。
但其实,这种探索早就开始了,从歼-15舰载机到歼-35,模块化的理念已经有过一些初步的试水,可真正的集大成者,却是歼-20。
它的总设计师杨伟很早就透露过,歼-20在设计之初,就已经为未来的模块化改进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和接口。
到了2024年的珠海航展上,大家看到的歼-20S双座型,就是模块化升级最直观的实体证明,这种升级调整,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成熟的模块化设计,更重要的是,那些关键的“积木块”本身也已经准备就绪了。
比如能够兼顾低速省油和高速推力的变循环发动机,可以从传统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无缝升级到下一代宽带隐身雷达的航电架构。这些核心子系统的独立发展,为整个平台的升级提供了丰富的“货架产品”。
更有意思的是,成飞和沈飞这两大巨头,虽然在项目上存在竞争,但在模块化标准上却存在合作与共享,这已经不是某个单一型号的思路了,而是上升到了整个航空产业链的协同战略。
孙聪院士的“手机造飞机”理念,揭示的不仅是技术路径的创新,更是中国航空工业对“装备发展规律”的深刻重构。
传统战机的研发如同“定制西装”,需漫长周期且难以修改,而模块化六代机则像“乐高积木”,通过标准化模块的自由组合,实现“按需定制、快速迭代”。
这种变革不仅将使中国在六代机竞争中占据先机,更将推动全球空战装备从“单一功能专用化”向“多元任务模块化”转型——当战机的升级速度赶上手机,
当模块化的理论照进现实,带来的就是速度上的胜利,而当军事技术与民用创新深度融合,中国正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书写着从“航空大国”到“航空强国”的新篇章。
2024年底,成飞的歼-36(外界猜测代号)和沈飞的歼-50(外界猜测代号)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首飞,这本身就颠覆了人们对战斗机研发周期的认知。
过去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国之重器,现在可能只需要几年就能成型,这种研发速度,连大洋彼岸都感到震惊。
美国《战区》等媒体就用“疯狂的步伐”来形容中国的研发进度,这种速度,本身就是一种对美国NGAD等下一代战机项目的非对称优势。
正如杨伟总师所言:“未来的战机,将不再是一型装备,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空中智能体’,”中国六代机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不仅是一款武器,更是一种重塑战争规则的“技术范式革命”。
回顾中国战机发展历程,从歼-10的“艰难突破”到歼-20的“并跑全球”,再到如今六代机的“体系化引领”,背后是研发理念的根本转变。
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六代机的最终形态可能超出当前对“战斗机”的定义边界:它或许是可变形的空中指挥中心,或许是跨大气层飞行的空天平台,甚至可能演变为“空中母舰”,释放无人机群执行全球打击任务。
正如模块化设计赋予战机“无限进化”的可能,中国在这场全球航空技术的“新赛道”竞争中,已不再追随他人的脚步,而是以自主创新的“技术基因”,书写属于自己的规则。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歼35总师“道破天机”:中国两款“六代机”,或能再次出人意料》——大国将令视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4060514951209979&wfr=spider&for=pc
《歼-35总师曾“一语道破天机”,中国两款六代机,将再次出人意料》——阵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1892379154703417&wfr=spider&for=pc
视频:《央视报道歼-35躲不过眼尖网友 按帧看细节 “歼-35自带登机梯”“机腹可携带六枚导弹”这些细节你看到了吗?另外工程师们真的年轻!》——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https://v.douyin.com/tTkhhRG4JYI/
来源:铃木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