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材料共三则。陈独秀在《新青年》中呼吁青年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注重个性发展并为群体做贡献。这体现了当时对青年摆脱旧有封建功利观念,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期望。在那个封建思想仍束缚人们的时代,青年需打破传统观念的枷锁,发展个性以实现自我,同时积极投身社会,为社
8.(25-26高三上·湖北武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的青年,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当代青年,你从上述材料获得了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共三则。陈独秀在《新青年》中呼吁青年摒弃做官发财思想,注重个性发展并为群体做贡献。这体现了当时对青年摆脱旧有封建功利观念,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期望。在那个封建思想仍束缚人们的时代,青年需打破传统观念的枷锁,发展个性以实现自我,同时积极投身社会,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展现出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独特价值与使命。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的话语,洋溢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机之时,青年应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改造天下、国家、社会的责任。这表明青年对国家命运有着不可推卸的担当,只有青年积极行动,国家和社会才有改变的希望,突出了青年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期望新时代青年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在广阔的祖国天空放飞梦想,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下,国家正迈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为青年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要将个人梦想与国家的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时代浪潮中找准自身定位,以实际行动推动民族复兴事业。
第一则材料强调个性发展与贡献;第二则材料强调我们是主人,要主动去建设创造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第三则材料强调我们要走出小我,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三则材料共同指向要为社会国家贡献自我,要有民族使命与担当,可以兼顾个性发展。
引导语指出“作为当代青年,你从上述材料获得了什么启示?”,考生可以围绕材料的共性概括出材料的启示,从上述的分析来看,材料可有以下三点启示:
责任担当意识: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对青年都有着责任担当的要求。无论是摆脱旧观念为社会做贡献,还是在国家危亡时主动承担改造社会的重任,亦或是在新时代为民族复兴而努力,青年都应时刻牢记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主动作为,积极投身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青年的个人发展不能孤立存在,需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陈独秀强调个人发展与贡献群体,毛泽东呼吁青年为国家社会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期望青年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都表明只有把个人成长的目标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青年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国家不断前进。
时代使命感:每个时代都赋予青年不同的使命。过去,青年要打破封建束缚、救亡图存;如今,青年要助力民族复兴。当代青年应敏锐感知时代需求,把握时代机遇,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要概括三则材料,顺势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当代青年要在新时代勇担责任,助力民族复兴。接着,点明青春与民族复兴的紧密联系。青春是人生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阶段,而民族复兴是国家和民族的伟大目标,青年作为时代的中坚力量,理应将个人的青春价值融入这一宏大征程。其次,列举不同领域青年践行责任的事例。比如,在科研领域,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日夜钻研,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像航天团队中的青年工程师,为了航天事业的突破付出了大量心血;在基层一线,许多青年干部扎根乡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在文化领域,青年创作者们用新颖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些事例都能体现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担当。最后,总结青年应如何行动。要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梦想相结合;要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为实现目标储备力量;要勇于担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积极主动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立意
(1)以青春之躯,铸时代担当之魂。
(2)肩扛家国梦,青春正当时。
(3)踏时代浪潮,书青年担当篇章。
(4)家国情怀融青春,使命担当耀时代。
(5)让青春在时代责任中绽放华彩。
优秀例文
扬青春个性,担家国使命
百年之前,革命觉醒年代的中国新青年们,勇于跳出安逸的书斋、斩尽陈旧的思想。在激扬青春个性中担当拯救民族的使命。跨越百年风雨,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要勇于打破陋习,更新自我,做担当家国使命的“后浪”,纵使时代浪潮奔涌,青年的底色却是一脉相承新青年就是要敢不同!
试问,新青年的“新在哪?”新青年的“不同”又在哪?恰如陈独秀在《新青年》中号召的:“青年要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新青年”的“新”,就在于思想之“新”、个性之“新”、使命之“新”。不论哪个时代,摆在新青年面前的,都是一个已成为“过去时”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有过往的辉煌成就,也有从前的陈旧思想,而青年人的使命,正是打破那些陈旧过时的思想,在祖国的万里长空中激扬青春个性、放飞青春梦想,贡献青年智慧,担当青年使命,奋力创造崭新的美好世界。
且看,祖国的广袤大地与历史长河中,早已遍布着绽放青春个性的花朵。百年以前,北大学生勇敢地从象牙塔中走出,在北平街道上振臂高呼,呐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也曾是封建私塾里的学子,然而他们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张扬个性,新青年就是如此敢不同。今天,有钟芳蓉坚持个性追逐考古梦想,也有张家城不惧束缚在篮球场上创造独臂辉煌。他们或许也曾在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中迷惆,但他们敢于坚守青春个性,迫逐心中所向,新青年,就是如比敢不同。
新青年的“不同”,不只是思想不同,个性不同,更是责任不同,使命不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代代相传的薪火则是为国奉献的担当,从平均年龄24岁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的祖国荒漠上创造绿色奇迹,到广大青年学生主动迈上脱贫攻坚的战场,为祖国奉献青春年华。新青年总是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担当家国使命,创造奇迹辉煌。敢于跳出孤芳自赏的小天地,勇于踏入家国天下的大舞台,新青年正是如此敢不同。
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疫情阴霾尚未消散、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时代的浪潮呼唤我们,家国的文化需要我们。身为新时代接棒奔跑的新青年,我们更要不断磨炼本领、打破陋习与束缚,将自我投身到祖国与时代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个性担当家国使命,做勇立潮头的后浪!
新青年,就是要敢不同!
9.(25-26高三上·湖北武汉·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前半句指出将学问过度当作外在装饰,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学问的实际内涵与应用,这是一种虚假的行为,没有真正发挥学问的价值;后半句表明完全依赖书本上的规则来处理事情,不考虑实际情况,是书生常见的、不切实际的怪癖,强调不能机械地运用学问。由此看出,名言批判了对待学问的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将学问仅作为炫耀的工具,流于虚假;二是将学问教条化,脱离实际。这启示我们,态度上要正确看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实际运用,要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投入到实践运用中;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不能被理论绑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写作时,开篇可提出观点,我们应正确对待学问,既不将其虚化为装饰,也不机械地依其规则断事,让学问真正服务于生活与成长。主体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先阐述学问作为装饰的虚假性,通过列举生活中只注重学问表面,为炫耀而死记硬背知识却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中的人,说明这种行为只是自我陶醉,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接着探讨完全依学问规则断事的弊端,以历史上的赵括为例,他熟读兵书,却在实战中完全按照兵书规则指挥,最终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说明不考虑实际情况,机械运用学问规则会带来严重后果。然后运用辩证思维剖析如何正确运用学问,强调要将学问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既要掌握学问的本质,又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结尾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在学问的道路上,要摒弃虚假与怪癖,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运用学问,让学问成为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参考立意
(1)把“山顶”当路标,让“跋涉”成常态。
(2)在“一山又一山”中,遇见更完整的自己。
(3)不困于“山顶”的得失,享受“越山”的沿途风景。
优秀例文
破学问之茧,绽实践之花
培根曾言:“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此语深刻揭示了学问与实践的微妙关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既不能将学问当作华而不实的装饰品,也不能被书本上的规则束缚手脚,而应破学问之茧,在实践中绽放智慧之花。
将学问用于装饰,是虚荣与浮躁的体现。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都难不倒他。然而,在长平之战中,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最终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其悲剧就在于他把学问仅仅当作了一种装饰,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更没有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虚假的学问,不仅无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陷入困境。
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迂腐与僵化。书本上前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和挑战。如果一味地遵循书本上的规则,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清朝末年,清政府闭关锁国,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拒绝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他们完全按照传统的规则来治理国家,不懂得变通和创新,最终导致落后挨打。这告诉我们,学问上的规则只是我们行动的参考,而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那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误区,实现学问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呢?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知识。袁隆平院士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不仅深入钻研理论知识,还亲自下田实验,不断探索和创新。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的成功就在于他既掌握了扎实的学问,又能将学问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破除学问的虚假装饰,摆脱书生的怪癖,以实践为舟,以创新为帆,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让学问在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10.(25-26高三上·河北衡水·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际关系有三类情况:一类如早餐,对方再好也只会浅尝辄止,嘴上说重要,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可有可无;一类如午餐,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为了生存每天都得客客气气,绝不可少,深交不了也得罪不起;一类如晚餐,在你最疲倦最脆弱的时候陪着你,细嚼慢咽方品其中滋味。
生活中,你有着怎样的人际关系?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提到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三类情况:一类如早餐,看似重要却可有可无;一类如午餐,不可或缺却难以深交;一类如晚餐,在脆弱时陪伴,需细品滋味。由此看出,材料将人际关系比作三餐,形象地揭示了不同人际关系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引导我们思考自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该如何对待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考生应认识生活中不同类型人际关系的特点、价值及意义,审视自身的人际关系,并做出合理选择与经营。运用辩证思维,深入剖析如晚餐般的人际关系才是最为珍贵的人际关系,能在我们脆弱时给予陪伴和支持,这需要用心经营,投入真心和情感,珍惜这份情谊。因此应以真心为引,调好人际关系“三餐”,让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写作时,开头可引出对人际关系类型的思考,进而提出观点,如“我们应理性对待人际交往,珍视温暖真挚的人际关系。主体部分可围绕以下分论展开论述,一是如早餐般的人际关系,多为浅层社交,虽能带来一时愉悦,但缺乏深度情感连接;二是深入探讨如午餐般的人际关系,强调其因现实需求而存在,虽不可或缺但难以触及心灵;三是重点论述如晚餐般的人际关系,说明这类关系能在我们脆弱时给予支持,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可列举挚友、家人在困难时刻的陪伴。结尾总结全文,我们要用心经营如晚餐般珍贵的人际关系,同时理性对待其他关系,让人生因真挚情谊而更加美好。
参考立意
(1)珍视温暖真挚的人际关系。
(2)理性看待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3)以真诚之心经营良好的人际关系。
优秀例文
辨关系之味,守真情之暖
在生活的广袤天地中,人际关系宛如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有人将人际关系分为如早餐、午餐、晚餐三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不同人际关系的特质。于我们而言,辨清这关系之味,守护真情之暖,方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浅尝早餐式关系,莫让浮华遮望眼。早餐式人际关系,看似丰富多样,实则如过眼云烟。这种关系多基于表面的兴趣相投或一时的利益关联,缺乏深度的情感交流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广结人脉,试图通过积累资源来获得成功。然而,当真正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却发现那些所谓的“朋友”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在未发迹时,四处游说却处处碰壁,连家人都对他冷眼相待。那些曾经与他称兄道弟、把酒言欢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手。这警示我们,对于早餐式的人际关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莫被表面的热闹所迷惑,不要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浅层次的社交上。
重视午餐式关系,理性应对生存需求。午餐式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维持的关系。在处理这种人际关系时,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能因为害怕得罪人而一味地迎合他人,失去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也不能过于冷漠和疏离,破坏了合作的基础。三国时期的曹操,在用人方面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权谋的手段。他重视人才,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够与各种人才合作,即使这些人才性格各异、背景不同。但他也不会因为人才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对于那些有二心的人,他会果断地采取措施。这告诉我们,在午餐式的人际关系中,要把握好分寸,以理性的态度应对生存的需求。
珍视晚餐式关系,细品真情之醇厚。晚餐式人际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它是在我们最疲倦、最脆弱的时候,始终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同陈酿的美酒,需要细嚼慢咽,才能品出其中的醇厚滋味。它可能是与我们一起长大的挚友,在我们遇到挫折时,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也可能是我们的家人,在我们疲惫不堪时,为我们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俞伯牙与钟子期便是晚餐式人际关系的典范。他们深厚的情谊,跨越了生死,成为千古佳话。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晚餐式关系,用心去经营和维护。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当家人需要陪伴时,我们要放下手中的事情,陪在他们身边。因为,这些真情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会辨清关系之味,不被浮华所迷惑,理性应对生存需求,更要珍视真情之暖。让我们以真诚之心,辨关系之味,守真情之暖,让人生因人际交往而更加美好!
11.(25-26高三上·天津·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逐渐兴起。部分年轻人选择毕业后不立即工作,而是通过游学、志愿服务、自主创业等方式探索人生方向。支持者认为这是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反对者则认为这是逃避社会竞争的消极行为。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围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中兴起的“慢就业”现象展开。这一现象表现为部分年轻人毕业后不马上投入工作,而是借助游学、志愿服务、自主创业等途径去探寻人生方向。对于“慢就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觉得这是年轻人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体现,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丰富自身阅历、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反对者则认为这是逃避社会竞争的消极行为,担心年轻人错过就业最佳时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影响个人发展。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反映出人们对“慢就业”现象背后所涉及的个人成长、社会竞争以及价值追求等多方面问题的不同思考。
材料启示我们,毕业后面对就业的人生重要岔口,我们应该审慎选择,听从内心想法不盲从,从而有效地避免沉没成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行文过程中,考生应体现出辩证思维能力。既肯定“慢就业”的优势,如可以让年轻一代找准人生的目标,避免随波逐流、碌碌无为,更有利于成就自我、为国担责。但同时也应看到,“慢就业”存在的问题。抛开精神层面来看,“慢就业”需要高昂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年轻人盲目出行或宅在家中,也可能使“慢就业”成为啃老的“遮羞布”。
写作时,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将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结果与快速盲目选择就业的后果形成对比,从而论证“慢就业”的重要性。也可以将真正“慢就业”的好处与打着“慢就业”的旗号实际上“懒就业”的现象形成对比,从而使文章更有深度。
参考立意
(1)谨慎规划前路,行稳方能致远。
(2)让人生于“慢就业”中绽放光彩。
(3)执规划之灯,照人生之路。
(4)拒绝“懒就业”,迎接“慢就业”。
优秀例文
在快时代守护慢生长的权利
当“慢就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一种选择时,社会舆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度。有人认为这是年轻人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我更愿意将其视为当代青年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寻找自我定位的积极探索。在这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慢就业”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更是一种值得尊重的生命智慧。它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即时回报,而在于长远发展;不在于随波逐流,而在于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慢就业打破了传统“社会时钟”的束缚。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纽加滕提出的这一概念,揭示了社会对人生阶段的刻板期待。在“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的框架下,许多人被迫在迷茫中做出职业选择。我认识的一位学长毕业后没有立即求职,而是用半年时间走访了十二个乡村振兴项目,最终在贵州侗寨创立了非遗工坊。这种看似“脱轨”的选择,实则是对生命节奏的主动掌控。古人云“欲速则不达”,适当的沉淀期往往能带来更持久的发展动力。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晁错论》中就曾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这种深谋远虑的智慧,正是当代青年在“慢就业”过程中所追求的。
数据显示,43%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最终实现高质量创业。95后摄影师林晨用三年环球旅拍积累作品,终获国际大奖。这不是逃避,而是厚积薄发。德国“间隔年”制度证明,适当放慢脚步反而能走得更远。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说得好:“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每个人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构建新型就业观需要双向努力。年轻人要在探索中提升能力,企业则要建立更灵活的评价体系。某科技公司的“技能徽章”认证就很有借鉴意义,它弱化学历年龄限制,更看重实际能力。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箴言发人深省:“重要的不是我们是谁,而是我们可以成为谁。”
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慢就业就是用新眼光审视世界的尝试。在这个求快的时代,我们更要守护“慢生长”的权利。正如华兹华斯所言:“匆忙反而会错过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允许年轻人慢下来思考、探索,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智慧。
12.(25-26高三上·广东·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题选取的三则中华传统名句,从屈原到张载,再到林则徐,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中始终跃动着一种共同的光芒——那便是赤子之心。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句话的核心是坚守理想的执着。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表达对家国正道的坚定追求,即便面临多次死亡威胁也绝不退缩。这里的“善”既指个人操守,更暗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个体理想与家国命运的紧密交织。
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横渠四句”展现了士人阶层的宏大担当。“为天地立心”强调对宇宙秩序的精神建构,“为生民立命”聚焦民生福祉,“继绝学”关乎文化传承,“开太平”指向长远的社会理想。四者层层递进,从精神到实践、从当下到未来,构建了完整的责任体系。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句凸显危难时刻的抉择勇气。林则徐在禁烟被贬的绝境中,以“生死以”的决绝表明,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祸福得失皆可置之度外。这种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牺牲精神,是家国情怀在具体困境中的极致体现。
三句名言虽跨越千年,却共同围绕“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形成脉络:屈原的“九死不悔”是担当精神的初心底色,强调理想信念的纯粹性;张载的“四句”是担当精神的实践蓝图,明确了责任的具体维度;林则徐的“生死以”是担当精神的考验答卷,展现了面对抉择时的行动力。三者从“为何担当”“担当什么”“如何担当”三个层面,构成了完整的精神逻辑。
具体写作时,可以引用三句名言,提炼其共同指向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点明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接着分别结合屈原、张载、林则徐的生平事迹,阐述他们如何在各自时代践行担当精神,体现精神的延续性。然后联系当下,列举当代践行这种精神的事例,如抗疫中的医护人员、为国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等,说明担当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结尾总结升华,强调当代青年应继承这份精神遗产,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诠释担当。
参考立意
(1)千年三问,一脉担当。
(2)九死不悔处,是吾家国路。
(3)横渠四句照古今,担当二字重千钧。
(4)苟利国家,不问古今。
(5)让“九死未悔”照见“万世太平”。
优秀例文
以丹心为炬,照彻千秋路
当屈原在汨罗江畔发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鸣,当张载在关中书院立下“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当林则徐在戍边途中吟出“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歌,这些穿越千年的声音始终在叩问着每个时代的灵魂:人究竟该为何而活?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三位先贤用生命镌刻的精神密码,恰是我们冲破精神迷雾的北斗星。
初心如磐,方能在风雨中锚定方向。屈原的“余心之所善”,本质上是对理想信念的绝对忠诚。这种忠诚不在于喊出多么响亮的口号,而在于在无人问津处依然坚守本心。敦煌莫高窟的樊锦诗,从繁华都市走进黄沙漫天的戈壁,一守便是半个世纪。当同龄人在写字楼里计算KPI时,她用毛笔在洞窟里记录壁画病害,用数字化技术对抗时光的侵蚀。有人问她是否后悔放弃优渥生活,她总说:“敦煌的壁画在褪色,我们这代人多做一点,后代就能多看一点。”这份“不悔”,与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着何其相似?
使命在肩,方能在时代中勇立潮头。张载的“四为”箴言,道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这种担当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大山女孩的引路人”张桂梅,在滇西贫困山区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二十多年来,她拖着病体,帮助两千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她用布满膏药的双手,托起了无数家庭的希望;她用嘶哑的嗓音,唤醒了山区女孩的梦想。如果没有这份“为生民立命”的担当,那些女孩或许会重复母亲的命运,在大山里默默凋零。张桂梅用行动证明,使命担当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
家国为重,方能在抉择时彰显大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展现了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危难时刻尤为珍贵,在和平年代同样重要。“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投身核试验事业。在罗布泊的荒漠中,他隐姓埋名二十多年,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几十次核试验,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抉择,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了腰杆。
从屈原到张桂梅,从张载到程开甲,变的是时代背景,不变的是精神内核。这份精神,是初心不改的坚守,是使命在肩的担当,是家国为重的大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必面对“九死一生”的考验,但我们应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信念;我们或许难以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但我们应有“为生民立命”的追求;我们或许不会遇到“生死以”的抉择,但我们应有“苟利国家”的情怀。毕竟,个人的微光虽弱,汇聚起来便能照亮民族的未来。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