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晚稻种植过程中,根外施钾肥(叶面施肥)作为土壤施肥的重要补充手段,能在晚稻特定生育阶段快速补充钾素,有效解决土壤施肥中钾素流失、固定或吸收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将围绕晚稻根外施钾肥的最佳时间、科学方法及注意事项展开详细阐述,为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在晚稻种植过程中,根外施钾肥(叶面施肥)作为土壤施肥的重要补充手段,能在晚稻特定生育阶段快速补充钾素,有效解决土壤施肥中钾素流失、固定或吸收效率低等问题。本文将围绕晚稻根外施钾肥的最佳时间、科学方法及注意事项展开详细阐述,为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一、晚稻根外施钾肥的核心意义
晚稻生育周期较长,且在分蘖后期至灌浆期对钾元素的需求激增,此阶段钾素不仅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向籽粒转运,还能增强植株抗倒伏、抗病虫害(如纹枯病、稻飞虱)及抗低温、干旱等逆境的能力。当土壤中钾素供应不足,或因土壤黏重、偏酸性导致钾素固定难以吸收时,根外施钾肥可通过叶片直接吸收,快速满足植株需求,避免因钾素缺乏导致的植株早衰、籽粒空瘪、千粒重下降等问题,是晚稻生产中“补钾保产”的关键技术手段。
二、晚稻根外施钾肥的最佳时间
晚稻根外施钾肥的时间选择需紧密结合其生育期需钾规律,过早或过晚施肥均会降低效果,核心施肥期集中在分蘖后期至孕穗期与灌浆初期两个阶段,具体需根据晚稻品种特性、生长状况及土壤肥力灵活调整。
(一)核心施肥期一:分蘖后期至孕穗期(主攻壮秆抗倒)
1. 时间界定:一般在晚稻移栽后30-40天,此时植株进入分蘖高峰期,即将转入幼穗分化阶段(孕穗期),是钾素需求的第一个临界期。
2. 施肥必要性:此阶段晚稻需构建健壮的茎秆结构,为后续孕穗、灌浆储备养分。钾素能促进茎秆细胞壁增厚,增强茎秆韧性,减少后期倒伏风险;同时可促进有效分蘖形成,抑制无效分蘖,提高群体通风透光性,为幼穗分化提供充足养分。
3. 判断标准:当植株出现叶片稍黄、分蘖速度减缓,或土壤检测显示速效钾含量低于80mg/kg时,需及时进行根外施钾肥;若植株生长旺盛、叶片浓绿,可适当推迟1-2周,避免钾素过量导致营养生长过旺。
(二)核心施肥期二:灌浆初期(主攻提质增产)
1. 时间界定:在晚稻齐穗后5-7天,即籽粒开始灌浆充实的初期,是钾素需求的第二个临界期。
2. 施肥必要性:灌浆期是晚稻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关键阶段,钾素能显著提高叶片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向籽粒转运,减少籽粒空秕率,提升千粒重;同时可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功能叶寿命,确保灌浆期有持续的养分供应。
3. 特殊情况调整:若灌浆期遭遇低温、阴雨等不良天气,植株光合效率下降,可提前1-2天施钾肥,增强植株抗逆性;若后期出现早衰迹象(叶片过早变黄、脱落),可补施1次钾肥,缓解早衰症状。
(三)禁忌施肥时间
- 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10:00-16:00)施肥:高温会导致叶面水分快速蒸发,钾肥浓度骤升,易灼伤叶片,同时叶片气孔关闭,吸收效率降低。
- 避免在雨天或大风天施肥:雨天会冲刷叶面肥料,导致养分流失;大风天则会造成肥料喷施不均匀,且易污染周边作物。
- 避免在水稻抽穗盛期施肥:此时稻穗敏感,肥料液滴附着在稻穗上易导致颖花腐烂,影响结实率。
三、晚稻根外施钾肥的科学方法
根外施钾肥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时间,还与钾肥种类选择、浓度控制、喷施方式等密切相关,需遵循“精准、均匀、高效”的原则。
(一)钾肥种类选择:优先高溶解度、高吸收性品种
根外施肥需选择水溶性强、不易灼伤叶片的钾肥,常见品种及特性如下:
- 氯化钾:含钾量高(K₂O≥60%),水溶性好,成本较低,适合大多数晚稻品种;但需注意,盐碱地或长期施用氯化钾的地块,需搭配钙肥(如过磷酸钙),避免氯离子积累影响植株生长。
- 硫酸钾:含钾量约50%,不含氯离子,适合对氯离子敏感的晚稻品种(如部分优质籼稻),或在盐碱地、设施稻作中使用,但其溶解度略低于氯化钾,需确保充分溶解后喷施。
- 磷酸二氢钾:含钾量约28%,同时含磷(P₂O₅≥24%),兼具补磷、补钾双重作用,能促进花芽分化和籽粒灌浆,适合在孕穗期、灌浆期使用,尤其适合生长较弱的晚稻植株,但成本较高,建议作为高效补充肥使用。
(二)施肥浓度控制:避免灼伤,确保吸收
钾肥浓度需根据晚稻生育期、叶片敏感度调整,浓度过高易导致叶片出现焦尖、斑点,浓度过低则无法满足需求,具体参考标准如下:
- 分蘖后期至孕穗期:氯化钾或硫酸钾浓度为0.3%-0.5%(即100公斤水加300-500克钾肥);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2%-0.3%(100公斤水加200-300克)。
- 灌浆初期:氯化钾或硫酸钾浓度可降至0.2%-0.4%;磷酸二氢钾浓度保持0.2%即可,避免浓度过高影响籽粒发育。
- 特殊调整:幼苗期或叶片老化的晚稻,浓度需降低10%-20%;生长旺盛、叶片厚实的植株,可适当提高浓度,但最高不超过0.6%。
(三)喷施方式:注重均匀性与靶向性
1. 喷施时间:选择阴天全天,或晴天上午9:00前、下午16:00后,此时气温较低(20-25℃),叶片气孔张开,水分蒸发慢,肥料吸收时间长。
2. 喷施工具:优先使用雾化效果好的背负式喷雾器,喷头选择扇形喷头,避免使用高压直射喷头(易损伤叶片)。喷雾器压力控制在0.2-0.3MPa,确保雾滴细小(直径50-100μm),均匀附着在叶片表面。
3. 喷施部位:晚稻叶片背面的气孔数量多于正面,且角质层较薄,吸收效率更高,因此喷施时需重点对准叶片背面;同时兼顾叶片正面、茎秆上部及幼穗(孕穗期),确保全株均匀受肥。每亩喷施药液量控制在50-60公斤,以叶片湿润但不滴水为宜。
4. 喷施次数: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每个核心施肥期喷施1-2次,两次间隔7-10天;若土壤严重缺钾或植株表现明显缺钾症状(叶片边缘发黄、叶尖焦枯),可增加1次喷施,但总次数不超过3次,避免钾素过量导致营养失衡。
(四)肥料搭配:提升协同增效作用
根外施钾肥时,合理搭配其他肥料或调节剂,可进一步提升效果:
- 搭配磷肥:孕穗期、灌浆期喷施钾肥时,加入0.2%磷酸二氢钾或0.5%过磷酸钙浸出液(过磷酸钙加水浸泡24小时,过滤后使用),可促进磷钾协同吸收,增强籽粒饱满度。
- 搭配氮肥:若植株生长较弱,可加入0.3%-0.5%尿素,补充氮素,避免因单施钾肥导致氮钾失衡。
- 搭配调节剂:遭遇逆境(如低温、干旱)时,可加入0.01%芸苔素内酯或5%丙二醇溶液,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钾肥吸收。
- 搭配农药:若需防治病虫害,可将钾肥与低毒农药(如吡虫啉、井冈霉素)混合喷施(需先确认兼容性,避免发生化学反应),减少田间作业次数,提高效率。
四、晚稻根外施钾肥的注意事项
1. 土壤施肥优先,根外施肥补充:根外施钾肥不能替代土壤基肥和追肥,需在播种前施足基肥(每亩施氯化钾15-20公斤)、分蘖期追施钾肥(每亩施氯化钾8-10公斤)的基础上,再进行根外补肥,确保钾素持续供应。
2. 关注土壤酸碱度:酸性土壤(pH<5.5)中,钾素易被铝、铁离子固定,需增加根外施钾肥次数;碱性土壤(pH>7.5)中,需选择硫酸钾或磷酸二氢钾,避免使用氯化钾导致氯离子积累。
3. 避免与碱性物质混合:钾肥(尤其是氯化钾、硫酸钾)呈弱酸性,不宜与碱性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或碱性肥料(如氨水、碳酸氢铵)混合,否则会降低肥效,甚至产生有害物质灼伤叶片。
4. 观察植株反应,及时调整:喷施后3-5天,观察叶片是否出现焦尖、斑点等灼伤症状,若有需立即用清水冲洗叶片,并在下次施肥时降低浓度;若植株生长无明显改善,需排查是否存在其他问题(如病虫害、水分不足),避免单纯依赖钾肥。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