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毛泽东早已将“屠龙术”写下,只是曾被遗忘!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07:33 1

摘要:1966年11月25日和26日,那是一个特殊的冬天,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再次被人潮淹没。二百五十万名从全国涌来的红卫兵和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一个时刻,毛泽东出现了。

1966年11月25日和26日,那是一个特殊的冬天,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再次被人潮淹没。二百五十万名从全国涌来的红卫兵和师生,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一个时刻,毛泽东出现了。

二十五日,他从上午十一点半开始,持续站立四个小时,向台下的人群挥手致意。二十六日,他更是不顾严寒,乘坐敞篷汽车,辗转于天安门广场和西郊机场之间,接见排列在道路两旁的青年们。

这是那年的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接见。从八月十八日算起,三个多月里,他总共接见了一千一百多万人次。每一次,他都尽量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

那时他已经七十四岁了。每次接见活动,都是从清晨就开始准备,一站就是大半天。他需要不停地挥手,不停地呼喊,只为了回应台下山呼海啸般的热情。一天下来,他的脚经常肿得厉害,身体疲惫不堪。

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很多人私下嘀咕,觉得没必要这么辛苦。见一面走个过场,意思到了就行了,何苦这样折腾自己呢。

但毛泽东很坚持。他拒绝了所有劝他休息的建议。直到秘书再次诚恳地劝阻时,他才终于吐露了深藏心底的真实想法。

他说,自己年轻时在广州见过孙中山先生,那次见面的情景,让他铭记了一辈子。所以他坚信,这些年轻人见到他,也不会轻易忘记。他们会记住他的样子,会去思考他说过的话,会去研究他做过的事。这段话,就是我们理解一切的关键。

它远远超出了一次政治活动的意义,揭示了一位革命者最深沉的内心世界。毛泽东之所以对那次与孙中山的会面念念不忘,并希望将其复制给新一代青年,是因为他内心有一个坚定的历史判断。

他从不将自己视为开天辟地的独创者,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中国革命漫长接力赛中的一棒。在他看来,孙中山就是那个发出起跑信号的人。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明白一个概念,叫做道统。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老派,但道理很简单。它指的是一种正统的传承关系,就像一家百年老字号,招牌和核心技艺一代代传下去,谁继承了它,谁就拥有了合法性。

在毛泽东的历史观里,孙中山先生就是中国近代革命事业的创始人,是这个道统的源头。他曾在1956年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时,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感情真挚的纪念文章。他写道,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这段话非常重要,它清晰地表明了毛泽东的自我历史定位。他不是开创者,而是继承者和发扬者。

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并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指明了道路。而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则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方法,走完了孙中山开启但未能走完的路。

这就像秦末农民起义,第一个站出来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是陈胜。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点燃了反秦的烈火。后来建立汉朝的刘邦,虽然成功了,但他依然公开承认自己是陈胜事业的继承者,甚至专门安排人为陈胜守墓。这就是道统的力量,它关乎历史的合法性,更关乎精神的传承。

毛泽东以孙中山的学生自居,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他继承的不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方法,而是其改造中国、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的核心理想。他只是将方法,换成了更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

他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先生的核心理想是公平、正义和富裕。但这个目标太过宏大,绝非一代人所能完成。毛泽东深知,他自己这一代人,乃至他本人,也只能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历史任务。他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这个理想的种子,尽可能地播撒出去,确保它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而他选择播撒种子的对象,就是青年。因为他知道,青年代表着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他所有的行动,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解释。

然而,正当毛泽东思考如何将孙中山的道统与理想传承下去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传来的一声惊雷,深深触动了他内心最深处的忧患。

1956年,苏联召开了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赫鲁晓夫做了一份秘密报告,几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这件事,对毛泽东的冲击是巨大的。但他内心思考的核心,绝非简单地对斯大林个人命运的同情,或是担心自己身后是否会被“鞭尸”。他思考的层面要深远得多。他真正忧虑的是道路问题,是事业能否延续的根本问题。

他敏锐地意识到,赫鲁晓夫的做法,看似只是批判一个人,实质上却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否定了那段艰难创业的历史。如果开创道路的领袖可以被后来者如此轻易地、全面地否定,那么这条道路本身的正确性又如何保证呢?这无异于一种历史性的背叛。

毛泽东的脑海里可能浮现出一个可怕的图景:如果他去世之后,中国也出现一位“赫鲁晓夫”,全面否定中国革命的道路,抛弃社会主义事业,转而走向资本主义。那么,几十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为了什么?从孙中山到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的流血牺牲又为了什么?这一切岂不是全都失去了意义?几千万烈士的鲜血,岂不是白流了?这种历史断裂的可怕后果,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观察到,当时全世界一百多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中,许多已经逐渐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这种理想的褪色和信念的动摇,让他深感焦虑。

他意识到,仅仅建立起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坚守革命的原则,具备识别和抵制错误路线的能力。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认为需要让全国人民“受到一次教育”,进行一次“演习”。他希望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让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包括坚定的左派、摇摆的中间派和顽固的右派,都充分暴露出来,并从中得到各自的教训。这样,整个民族才能获得一种免疫力,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斗争中,知道如何守护革命的成果。

于他个人而言,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曾经说过,即便“失败”了,也无非是“粉碎”而已。个人的荣辱毁誉,在宏大的历史事业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他真正在乎的,是那个理想的火种能否存续。

正是这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的忧患意识,驱使他以七十四岁的高龄,不惜透支自己的身体,也要在三个月内八次接见一千一百万人次。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更是一项耗费心力的巨大工程。但他坚持这么做,其最深层的动机,就是要亲自、直接地将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像播种一样,植入中国最年轻、最有希望的一代人的心中。

他选择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来传递这份信念,那就是亲自站在他们面前。每一次挥手,每一次呼喊,都是一次无声的宣告。他是在用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姿态告诉所有人,我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的事业和未来的你们紧密相连。

据身边人员回忆,他曾长时间地望向台下,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炽热的脸庞,仿佛要将这些面孔和这个时代,深深地刻进历史的内存里。

那时的接见场面,与其说是一场政治集会,不如说更像一场庄严的仪式。年迈的领袖与年轻的学子,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氛围中完成了精神的交接。

毛泽东很清楚,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思想的生命力却可以跨越时空。他年轻时见到的孙中山,其形象与精神鼓舞了他一生。他坚信,自己此刻的形象与话语,同样会烙印在这数百万青年的记忆中,成为他们未来思考国家与民族命运时的一个原点。

他并非期望所有青年都能立即完全理解他复杂的战略布局和深远的历史忧思。他播下的,更像是一颗颗待发芽的种子。这些种子可能暂时沉睡,但只要理想遭遇挑战,现实产生困惑,这些种子就可能被激活。

他希望这些年轻人在未来某个时刻,当遇到复杂的社会问题或历史困惑时,会想起天安门城楼上那个坚定的身影,会去重新翻阅他的著作,去寻找他当年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

历史的发展印证了他深远的忧虑。在他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形象和思想确实经历了复杂的解读,甚至一度被不少人误解、曲解乃至刻意抹黑。他当年播下的种子,似乎一度沉寂于时代的土壤之下。他那些当时看来难以理解甚至过于超前的言行,也仿佛被尘封了起来。

然而,种子之所以是种子,就在于它拥有破土而出的生命力。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一系列新的矛盾逐渐显现。资本的无序扩张带来了贫富差距,996的工作模式让年轻人倍感压力,国际竞争中西方国家的围堵与甩锅愈发激烈。

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迫使新一代的年轻人开始跳出简单的教科书结论,重新审视历史,寻找能够解释现实、指导行动的理论武器。

于是,人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重新阅读毛泽东的著作,尤其是《毛选》。他们不再是带着考试的目的,而是带着现实中的困惑去读。

例如,当他们用阶级分析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内卷”和贫富分化时,当他们用矛盾论的方法来剖析国际国内的主要问题时,他们惊奇地发现,毛泽东当年对阶级的分析,对矛盾的剖析,对群众路线的坚持,仿佛一把把钥匙,竟然能精准地打开当下现实的一把把锁。

他们感叹,原来屠龙术一直就在那里,只是曾经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或忽视了。毛泽东早已将分析社会、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论,清晰地写在了他的文章里。这种重新发现,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怀旧,而是对一种强大思想工具的重新拾起。

这种回归与再发现,恰恰印证了毛泽东当年战略播种的历史远见。他或许早已预见到,道路会有曲折,思想会有蒙尘之时,但他坚信,只要种子曾被播撒在人民之中,只要追求公平正义的现实土壤再次形成,这些思想的种子就一定能够重新萌芽。他当年不惜力竭声嘶所要达成的,正是与未来时代进行的一次对话,他相信未来的青年能够理解他的忧患与探索。

如今,这场对话正在真切地发生。百年前的青年毛泽东,见到了孙中山,并将其理想铭记一生,矢志不忘。百年后的新一代青年,虽然没有机会亲眼见到毛泽东,却通过他的文字和精神遗产,再次接受了他所传递的理想与方法论。这是一种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

这条追求民族复兴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道路,毛泽东没有走完,他知道自己也走不完。他从未期望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希望为后来者打下基础、指明方法、留下火种。

他早已化作历史的一部分,但他的思想遗产仍在默默地发挥作用。面对今天的挑战,我们不必感叹生不逢时,也不必幻想回到过去。这条百年征途,我们终究要接着走下去。而最好的继承,就是学习并运用他的方法,解决我们的新问题。

深入学习,可再私购所写的系统解析毛选及资本论等著作,帮你彻底读懂读透并活学活用,从中领悟更多适合创业和个人成长的智慧方法,也可预约一对一咨询来解决个人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

今天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一直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以心印心Pro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