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好课展播②东山客家的迁徙记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09:43 2

摘要:从中原来,客家人根在中原,本质上是客居他乡的汉族人。他们受战争、政策和社会变迁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从中原向南方多次迁徙,路线广泛甚至遍及世界。因此客家是汉族的一部分,一个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文化独特的汉族民系。

在洛带古镇上有一面特色的红墙

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

“想么个有么个”

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这是一段祝福语

意为“心想事成”

这种发音独特的方言就是客家话

为什么在成都会有这种特殊的语言呢?

天下客家,根在河洛

客家的“客”

即外来人的意思

他们是一群

远离家乡、做客他乡的汉人

所以客家人来自何方?

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客家在国内五次大迁徙路线图 图片来源:中国客家博物馆

从中原来,客家人根在中原,本质上是客居他乡的汉族人。他们受战争、政策和社会变迁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从中原向南方多次迁徙,路线广泛甚至遍及世界。因此客家是汉族的一部分,一个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文化独特的汉族民系。

西迁入蜀,择居东山

四川是我国内陆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在四川省成都东山地区,即成都市区以东到龙泉山之间的浅丘区,包括龙泉驿区大部、成华区东部、新都、金堂、青白江等部分地区,在清初移民填川中形成了四川最大的客家聚居区。这是距离成都大都市最近的客家方言岛,也是我国距现代都市最近的客家方言岛,至今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方言。

这些客家人在成都东山一带繁衍生息,为四川政治、 经济、农业的发展等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著名的“东山客家”。

那客家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西迁入蜀,择居东山呢?

01

材料一

川南死于献(张献忠)者十三四,死于瘟、虎者十二三,而遗民百不存一矣。川北死于献者十三四,死于摇黄(抗清武装力量)者十四五,死于瘟、虎者十一二,而遗民千不存一矣。

——清.刘景伯《蜀龟鉴》

02

材料二

雍正十一年,广东总督鄂弥达奏称:“查雍正五年以前,粤东沿海地方叠遭水患,无籍贫民颇多移往广西、四川二省谋生。”

——台湾故宫博物馆《宫中雍正朝奏折》

03

材料三

雍正、乾隆皇帝也多次针对四川颁布过移民诏书。如雍正皇帝圣谕:“是以屡颁谕旨,劝民垦种。而川省安插之民,又令给与牛种、口粮,使之有所资籍,以尽其力。”

——根据洛带客家文化博物馆整理

04

材料四

龙泉驿区西河镇《范氏族谱》记载,先祖说“吾闻西蜀天府之国也,沃野千里,人民殷富,天将启吾以行乎!”

——《四川客家志》

由以上史料可知,清初四川受张献忠的屠戮、摇黄十三家的荼毒、瘟疫和老虎的横行等影响,人口锐减,凄凉残破,加之东南多省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生存条件较差,清政府积极鼓励移民四川垦荒。一部分移民们早就羡慕四川的富庶,决心去四川拼搏。

“湖广填四川”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进行了。其中,客家移民是仅次于湖广人的第二大移民团体。

▲成都“东山”示意图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然而从成都东山客家分布来看,客家人并未聚居在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反而大规模聚集在丘陵山地一带,这是为何呢?

05

材料五

人们常用“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因此客家人西进四川,迁到成都东山地区就在此地定居了下来......客家人在成都平原选择“住山不住坝”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们是晚到者......平原大坝已经被先行到来的湖广移民占用,所以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

——根据凌玲《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基于成都客家文化的考察》整理

根据学者研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客家人有着依山而居的习惯,可见成都东山客家对原住地生活习惯的恪守。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历史上客家先民在迁徙中为避免与平坦地区的土著发生争执,大多选择依山而居。

第二,客家人移民时间较晚,错失先机,因而选择开垦丘陵地区聚族而居。客家人“住山”这一居住观念之所以能在成都东山地区延续数百年,是因为客家人能适应历史环境并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东山客家迁徙的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客家先辈们在成都这片开放包容的沃土上积极融入,用辛劳汗水对成都城市重建做出重要贡献,把“客乡”建设为独具特色的“家乡”。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