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卖一吨肥、一箱农药赚的钱,利润薄得像一张纸。”这是一位干了十几年的农资经销商的心声。数据显示,化肥行业目前已出现全行业整体亏损的局面,今年1-5月份,全行业亏损23.6亿元,亏损企业多达163家。
“卖一吨肥、一箱农药赚的钱,利润薄得像一张纸。”这是一位干了十几年的农资经销商的心声。数据显示,化肥行业目前已出现全行业整体亏损的局面,今年1-5月份,全行业亏损23.6亿元,亏损企业多达163家。
一位经销商坦言:“如果能脱手,我肯定不做农资了!因为应收款多,天天失眠,导致抑郁症,还脑梗中风了”。
2025年的农资市场,已沦为“谁低价谁称王”的修罗场。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压低价格,小经销商不得不贴钱跟风,陷入“自杀式促销”的恶性循环。
据调查,目前有些化肥产品出厂价与批发价差极小。以40%氯基高氮系列为例,出厂价约1950元/吨,批发价约2100元/吨,差价仅150元,扣除物流、仓储和人工成本后,利润所剩无几。
更严重的是,有些经销商前期进的低价库存尚未消化完毕,无法及时调整批发价格,导致经营更加困难。
赊销已成为农资行业最大的“资金黑洞”。数据显示,80% 赊销的人不是没有钱,而是不想给现金;90% 赊销的人不会准时清账;95% 赊销的人认为清账是一种损失。
江西赣州一位经销商分享了令人震惊的经历:同一个果园主给他打下了三张欠条,总额高达40万元,且扬言“起诉也要不到一分钱”。
“不赊等死,赊了找死”已成为行业魔咒。赊销不仅导致资金链断裂风险,还使经销商陷入追债困境,客户拿货时称亲哥,要账时变仇人。
农资电商在2025年撕下伪装:20块的磷酸二氢钾标榜“进口原粉”,大厂产品价格比出厂价还低——明眼人都知道是假货,但架不住“9块9包邮”的诱惑。
实体店老板气得肝疼:种植户一边骂电商“狗都不如”,一边偷偷下单,转头还去实体店砍价:“人家网上才卖XX元,你凭什么贵那么多?”
电商的假货风险最终却要线下店承担后果。作物绝收时,种植户又哭爹喊娘找上门:“你们当初怎么不拦着我网购?!”
厂家直销正在绕过经销商直接对接种植大户。数据显示,200亩以上种植户直接对接厂家比例已飙升至65%,农资零售店沦为“备胎”。
“去中间化”成为厂家的口号:“厂家直供大户,吨肥立省500元!” 这种模式下,价差直接转化为厂家利润和农户红利,而经销商则被排除在利益链之外。
更令人痛心的是,某些厂家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别”:先让经销商垫资开农民会收集种植数据,再用AI分析锁定核心大户,最后派直销团队挖墙角。
面对重重危机,经销商们的出路在于:卖产品不如卖服务,卖别人的品牌不如打造自己的IP。
成功转型的经销商已经开始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如根据作物特点提供全程增产解决方案,通过技术服务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拥抱互联网技术也是重要手段。利用短视频、直播等线上工具开启“线上门店”,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吸引更多客户。
坚决杜绝赊销是保障现金流的关键。2025年,“宁死不赊”成为越来越多经销商的共识,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销量,但长期来看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行业数据显示,农资店正经历大规模关停潮。有统计称,农资店数量已经从97万降到了32万,降幅高达60%。
原材料价格波动也是巨大挑战。煤炭价格下滑导致尿素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煤炭降50元,尿素可能降80-100元。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目前全国尿素产能达8100万吨,而总需求只有6500万吨左右,过剩1500万吨,这种供需失衡持续对价格施加下行压力。
种植户们发现,往年热络的农资店今年悄悄关了门;厂家业务员抱怨经销商们的仓库堆满了卖不动的货;经销商们则在夜深人静时看着一堆欠条发呆。
行业大洗牌已经到来,要么狠心改革,要么早点关门。
#仰望U8L上市#
来源:农资大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