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长青诗社2025年5月至8月先后组织了五次诗旅活动,即江西红色赣南诗旅、河源古竹诗旅、乌兰察布草原诗旅、潢川诗旅、淮南楚风文化诗旅,通过五次特色鲜明的诗旅活动,构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文化脉络,将诗词创作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诗词文旅融合“
深圳长青诗社2025年5月至8月先后组织了五次诗旅活动,即江西红色赣南诗旅、河源古竹诗旅、乌兰察布草原诗旅、潢川诗旅、淮南楚风文化诗旅,通过五次特色鲜明的诗旅活动,构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文化脉络,将诗词创作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诗词文旅融合“ 模式。
长青诗旅活动不仅创作了诗词数百首,更在文化传播、区域合作和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当代传统诗词活态传承的典范。
一、江西红色赣南诗旅:红色文化的诗意传承
长青诗社于2025年5月8日至11日,组织50多名党员和诗友赴江西赣州开展为期四天的“红色赣南诗旅”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先后赴赣州寻乌、会昌、瑞金、于都、兴国等6县区20余个红色景点,行程逾800公里。
这次诗旅活动是诗社被授予“红色文化传播基地”后的首次重要实践。本次诗旅活动形成了“走红色的路,唱红色的歌,诵红色的诗” 的沉浸式体验模式。
此次诗旅的最大特点是将红色教育与诗词创作紧密结合。在寻乌调查纪念馆,诗友们通过参观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医院等历史遗迹,深入理解“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诗友黄玉昆作词《天净沙・谒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以 “草鞋竹笠簑衣,作坊商铺田畦” 勾勒出当年调查场景。在由深圳企业参与打造的“寻乌调查・1930 街区”,诗友们体验了红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创新,这里商铺名称全部取自《寻乌调查》记载的老字号,重现了百年前的历史场景。
本次诗旅活动主要成效有三个方面:一是创作了大量红色主题诗词,如唐佩芬《出发》“满天风起啸云松,恰值弄潮当猛龙。建立长青根据地,高擎赤帜作先锋”,生动表达了诗友们的革命情怀;二是促成了跨区域文化合作,寻乌县委与长青诗社就 9 月启动粤闽赣三省联办红色诗词大赛达成共识;三是强化了诗社的红色文化传播功能,通过“官田之声”活动将长征精神与诗词创作相结合,实现了革命文化的当代传承。
二、河源古竹诗旅:乡村振兴的诗性表达
长青诗社于2025年7月12-13日,组织了主题为“历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的诗旅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有:攀登越王山,探访赵佗称王遗址(乾坤石、越王井),感受丹霞地貌与南越文化;参观陈家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东江抗日救亡历史;雅色村葡萄园采摘,体验农耕乐趣,创作田园主题诗词;考察留仙洞村诗廊与书画展。河源古竹诗旅通过诗词楹联大赛、采风创作和新媒体传播等多种形式,探索了传统诗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此次活动的特点在于将诗词创作与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了“以诗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
诗社与古竹镇政府、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工作队紧密合作,成功举办第一届“乡村梦・南越王杯”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大赛围绕古竹镇的东江、越王山等自然景观,以及客家、疍民、宗祠、红色、南越王等多元文化元素展开,有效挖掘了当地的文化资源禀赋。
为扩大活动影响,诗社在留洞村南越王文化广场举办书画展,制作发布近20期微刊,并与河源台合作制作16 期古竹山水、历史、特产及非遗短视频,总点击量超10万 +。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古竹镇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委员、华美国旅董事长莫红霞根据此次诗旅经验,提出了结合诗词楹联大赛打造特色线路的规划,重点提升古竹接待能力与服务配套水平,为后续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此次诗旅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诗词文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长青诗社执行社长陈显赫分享的陆河南天湖开发经验,为古竹镇提供了“从水库到 4A 景区”的转型参考,证明了诗词文化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三、乌兰察布草原诗旅:草原文明的诗意对话
长青诗社于2025 年 7 月16日,组织28名诗友赴内蒙古乌兰察布开展了主题为“草原文化与诗词旅游合作”的诗旅活动。此次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南北方诗词文化的深度对话与交融,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长效合作机制。诗社与乌兰察布市文化旅游体育局、文联、诗词学会共同举办“草原行・诗话中国”座谈会,就诗词创作、文化旅游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乌兰察布诗旅的行程设计充分展现了当地“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的多元特质。诗友们走访了辉腾锡勒草原、黄花沟、岱海湖等自然景观,感受“鲜花似海、烂漫如霞”的草原风光;参观了集宁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景点,重温革命历史;体验了手把羊肉、迎宾美酒等民俗文化,全方位汲取创作灵感。乌兰察布诗词学会副会长宋丽精准概括了此次文化交流的意义:深圳这样一座南方的城市和乌兰察布这样一座边陲小城结合在一起,是诗和远方最完美的体现。
本次诗旅活动主要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创作维度看,南北诗人风格互补,南方诗词的精致温婉与北方诗词的苍茫豪放相互借鉴,催生了一批兼具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二是从合作维度看,双方签署《诗词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三是从传播维度看,通过诗友们的创作和宣传,将乌兰察布的草原文化、火山地质景观等特色资源推向全国,实现了“让乌兰察布因为优秀诗词作品走向深圳、走向全国”的目标。
长青诗社社长高源在座谈会上介绍的诗旅工作经验,特别是“长青诗旅联盟”和“长青诗旅工作委员会”的组织模式,为乌兰察布诗词学会提供了有益借鉴,促进了两地诗词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潢川诗旅:大别山文化的诗性解码
潢川诗旅作为 “长青诗旅大别山采风交流” 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于 2025 年 8 月 9--10日举行,此次活动的特点是跨区域、多维度挖掘大别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实现了红色记忆、佛教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诗意融合。28名诗友辗转 3800 余公里,参观考察了豫鄂皖三省九区县的 27个景点,形成了密集高效的文化采风模式。
本次诗旅活动行程精心设计了“红色文化 - 历史古迹 - 乡村振兴”的三维体验路线。在浉河区柳林革命纪念馆,诗友们聆听“大别山革命史悲壮的缩影”,创作《红色圣地柳林咏》等诗作,铭记“豫南星火照天燃,赤帜高擎百战迁”的革命历史;在罗山县灵山寺,感受“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的佛教奇观;在光山县东岳村,考察脱贫攻坚成果,用“茶岭千层翻碧浪,油林万顷润桑田”的诗句赞美乡村振兴成就。
此次诗旅的突出成效是:河南省诗词学会与长青诗社共建潢川县中华诗词创研基地,共同促进区域诗词文化交流。河南省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家亮、信阳市诗词学会会长李正煊等当地诗词界人士与长青诗友举行座谈,形成了深厚的友谊。诗友们在短时间内创作了大量作品,仅鸡公山一地就有10 首诗作在采风期间完成,高源社长《乙巳立秋前夜宿鸡公山》“高低错落立山巅,不隔流光一百年” 的诗句,生动捕捉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
通过此次活动,双方不仅加深了潢川、深圳文化团体的情谊,更奠定了合作基础。未来,双方期待以此次联谊为契机,在大别山红色沃土和光州历史文化厚土上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歌颂革命精神、赞美时代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在文化研究、诗词创作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贡献力量。
五、淮南楚风文化诗旅:楚风汉韵的诗意重构
淮南楚风文化诗旅作为长青诗社大别山诗旅活动的延伸,于2025年8月10-11日进行。本次诗旅活动聚焦于楚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诗意表达,活动特点是将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与诗词创作相结合,实现了楚文化的当代诠释。
淮南拥有丰富的楚文化遗产,是“中国成语典故之城”“二十四节气之城”,拥有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以及入选 2024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武王墩墓。长青诗旅活动,为这些文化资源提供了诗意表达的载体。
此次诗旅的成效体现在文化传播与文旅融合两个方面:一方面,诗友们创作的诗词作品成为楚文化传播的新载体,通过传统文学形式诠释 “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淮南子》精神;另一方面,诗旅活动助力淮南打造 “楚风汉韵 山水淮南” 品牌,推动当地构建 “一线、三区、十点”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淮南市通过“文物+旅游” 战略,将武王墩墓这一文旅IP 与诗词创作相结合,实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发展目标。
长青诗社的淮南之行,不仅丰富了诗友们的创作素材,更通过诗词这一独特视角,为淮南楚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向文旅产业优势的转化。
深圳长青诗社五次诗旅活动的持续开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诗旅融合”运作模式,体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主题鲜明的地域文化定位,每次诗旅都紧扣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从赣南的红色文化到淮南的楚风汉韵,实现了文化特色的精准把握;二是多元立体的活动组织形式,将实地采风、诗词创作、学术交流、战略合作等环节有机结合;三是长效可持续的合作机制,通过签署协议、联办赛事等方式,将短期诗旅转化为长期文化合作。
从综合成效来看,这五次诗旅活动取得了多方面成果:在作品创作方面,创作了诗词数百首,涌现出一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在文化传播方面,通过微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总点击量突破 10 万 +,有效扩大了地域文化影响力;在组织建设方面,诗社的“长青诗旅工作委员会”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人数规模稳定诗旅团队;在社会影响方面,诗社被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称赞为“南国长青文苑茂,撑开一片蔚蓝天”和“长青现象”和“长青精神”得到诗词界认可。
这五次诗旅活动的实践表明,传统诗词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赋能作用。长青诗社通过 “以诗为媒、以旅为桥”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诗词创作的题材和形式,更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区域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调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