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谋论到流量密码:欧美“民科”如何掀翻现代物理学的权威感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7 10:16 1

摘要:近几年,一股来自欧美的“反主流物理学浪潮”正在互联网上悄然崛起。这些自称“被边缘化”的“独立思想家”,不再满足于在论坛上搏个眼球,而是借助YouTube、播客和社交媒体,堂而皇之地挑战整个现代物理学体系。他们不只是说爱因斯坦错了、牛顿落伍了,更宣称“整个现代理

近几年,一股来自欧美的“反主流物理学浪潮”正在互联网上悄然崛起。这些自称“被边缘化”的“独立思想家”,不再满足于在论坛上搏个眼球,而是借助YouTube、播客和社交媒体,堂而皇之地挑战整个现代物理学体系。他们不只是说爱因斯坦错了、牛顿落伍了,更宣称“整个现代理论体系建立在谎言上”。

这不是几个人的自嗨,而是一场席卷全球网络的“科学怀疑主义”运动。它们的影响已经从网络延伸到公众舆论,甚至波及科研资金分配和政策制定层面。

这些“民间科学家”最擅长的,不是推理论证,而是把复杂的科学争议变成流量爆款。

比如,埃里克·韦恩斯坦,一个标榜自己有独立大脑的“理论物理革新者”,在皮尔斯·摩根节目上洋洋自得地宣称,自己提出了一个可以统一所有基本自然力的“几何统一理论”。但他自己也承认,这个理论是“从旧笔记中拼凑出来的”。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毫不客气地评价:“这不是科学,这是‘狗吃了我的作业’式的借口。”

但这并不妨碍韦恩斯坦在社交平台上大红大紫。他是“知识分子暗网”概念的推广者,推特上百万粉丝,频频出现在乔·罗根等高流量播客中。他还曾担任硅谷大佬彼得·蒂尔旗下风投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商业背景为他在公众面前增加了几分“可信度”。

更荒诞的是,韦恩斯坦后来声称,同行评议制度是美国政府和臭名昭著的性犯罪者杰弗里·爱泼斯坦联手设立的,目的是阻止人类探索太空。

在这种阴谋论的包装下,科学不再是理性探索,而成了权力斗争的道具。

在YouTube上,名为“戴夫教授”的博主专门制作关于这些“科学争议”的视频,订阅者接近400万,远超大多数正规科学频道。他的视频套路很简单:选一个“反叛科学家”,再配上几个“主流科学家怒斥”的片段,用情绪化剪辑制造冲突感,一集视频就能轻松几十万播放。

公众看到的,不是复杂的科学问题,而是“科学家吵架”的真人秀。这种娱乐化处理方式,让观众误以为科学界内部乱成一锅粥,从而对整个科学体系失去信任。

克里斯·威廉姆森曾讽刺地说,这些人是“物理学界的卡戴珊姐妹”,靠制造戏剧性冲突博流量,把科研当作表演。这种趋势极大地损害了公众对科学的基本理解,也为各种伪科学创造了滋生土壤。

必须承认,现代理论物理确实处在一个瓶颈期。弦理论几十年没有可验证预测,暗物质找不到、暗能量难以解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迟迟无法统一,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体系“崩塌”。科学本就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进的。历史上,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原有理论的挑战。只是,这些挑战不是靠“感觉”和“自信”,而是靠实验数据和理论演算。

今天,科学家们依然在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引力波探测器、各类天文观测站,努力寻找这些谜团的线索。这些工作严谨、枯燥、漫长,却是科学进步的真正路径。

问题的根源不只是“民科”冒头,而是信息传播机制的变化。在社交平台上,情绪比证据重要,观点比事实重要。越是极端、反常识的说法,越能获得流量支持。而科学的严谨性,在算法眼里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更严重的是,当公众对科学失去信任,政策制定者也会“顺势而为”。比如,美国在过去数年中大幅削减对国家科学基金会、疾病控制中心等机构的拨款,甚至仅仅因为“名字里有气候二字”,就取消科研项目的资助。

这种“去科学化”的政治趋势,正是对反科学思潮放任的直接后果。

要扭转这种局面,科学界首先需要反思自身的问题。现有的科学传播往往太学术、太高冷,缺乏对普通公众的共情。复杂的理论如果不能以通俗的方式解释,就容易被“民科”用简单粗暴的话术替代。

公众不是反对科学,而是需要有人把科学讲清楚。同时,教育系统、媒体平台也要承担起责任,帮助社会建立起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判断力。

更重要的是,公众要明白,科学的自我纠错机制——同行评议、实验验证、理论推演——正是它最宝贵的部分。它不是完美,但它真实、透明、可质疑。而所谓“民科”的理论,往往连最基本的数学推导都没有,却靠几段激情澎湃的演讲赢得信任。

我们必须警惕:如果让伪科学在信息战中获胜,损失的不只是物理学的尊严,而是整个社会的理性基础。

也许你听不懂弦理论,也许你记不得牛顿三大定律,但你应该知道:真正的科学家,从不靠“相信我”,他们只靠“请你验证”。

来源:老闫侃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