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雪庐老人述学语录》《道源老法师纪念集》等典籍记载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三日凌晨,台湾莲社中一位九十七岁的老人即将离世。
当弟子胜阳请求最后开示时,这位被誉为“末法中坚贞居士”的李炳南老师,用尽最后的力气,清楚地说出了四个字。
这四个字,竟然道破了整个净土法门的心要,成为无数修行人心中的明灯。
李炳南老师临终所说的究竟是哪四个字?为何能够道破净土法门的核心要义?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深刻的见性智慧?
李炳南居士,法名德明,晚年号雪庐老人,山东济南人。
他的一生可谓是求法不懈的典型代表。
早年,他曾跟随梅光羲老居士学习唯识学说,梅光羲居士是晚清善知识杨仁山老居士的高足,特别擅长唯识法门。
那时梅光羲老居士在山东济南大明湖畔讲学,李炳南居士便常去亲近听课,这一学就是数年时光。
后来他又亲近真空禅师学习参究法,加上亲近济南净居寺方丈客观公,在参禅一道上下了八年苦功夫。
再后来,李炳南居士到了重庆,向白教的贡噶呼图克图、红教的诺那呼图克图学习密法,按照传承如法持咒修行,这又是八年时间。
如此多年的探索,经历了唯识、禅宗、密宗等不同法门,李炳南居士却发现自己“愧皆无成”。
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某于战时避渝之前,曾从北京真空禅师学参究法,与济南净居寺方丈客观公同参八年;后至渝州,复学密法于白教贡噶呼图克图,红教诺那呼图克图,如法持咒,亦有八年;愧皆无成,确信印祖之提示,依旧专修念佛一法。”
一九三四年,四十五岁的李炳南居士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他专程前往苏州报国寺,拜见正在闭关的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被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在当时的佛教界地位极高。
大师在关中接见访客,通常只说十几分钟的话便会送客,这是他闭关的规矩。
可是那一天,当李炳南居士叩见之时,印光大师竟然破例了。
两人一见如故,仿佛有着深厚的宿缘。
印光大师不但记得与李炳南居士来往书信的全部内容,而且和他畅谈了整整一天。
直到吃过晚饭,月亮升起,李炳南居士才和印光大师辞别离开。
正如《雪庐老人事略》中记载:“又三年,公往苏州报国寺,参谒印祖,适师闭关,叩见之顷,如见弥陀。师在关中接叩见者,例语十余分钟,而公竟蒙开示终日。辞出,月已在天矣。”
这样的特殊待遇,足见两人宿缘之深,也从侧面证明了李炳南居士的根机不凡。
从那以后,李炳南居士更加坚定了净土的信念,完全遵循印光大师的教导,一心专修念佛法门。
他彻底放下了之前所学的各种法门,专心致志地走上了念佛求生西方圣人世界的道路。
后来因为时局动荡,李炳南居士随着孔德成先生来到台湾。
在台湾的二十五年中,李炳南老居士教化无数,建立台中莲社,专门弘扬净土法门。
他深知末法时代众生根机陋劣,业障深重,唯有念佛一法最为稳当可靠。
老居士常常告诫弟子们:“与其贪境,不如守心,心常在定,可以夺境。”
这句话道出了修行的根本要诀,不是去追求外在的境界,而是要摄心内照,保持内心的定力。
可是在实际的弘法过程中,李炳南老居士却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
他曾经沉痛地说过:“台中二十五年中,同修已死二千余人,而往生有相当证验者,不过十人,何等可怜?”
在更早的时候,他还说过:“迄今二十有三年矣,莲友逝者计有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有往生、有不往生者,往生者占少数,且多属于前十年,后十年则甚荒唐,退堕如此,可不寒心!”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很悲观,但实际上反映了老居士对修行的严格要求。
他从不轻易印证人的往生,必须要有确实的瑞相才敢断定。
这种严谨的态度,正体现了一代宗师的风范。
在《雪庐老人述学语录》中,老居士详细阐述了念佛往生的不同层次。
他说:“往生可必者,为能断惑。行人结七念佛求得一心,即在断惑也。”
断惑是最高的境界,如果能够断除见思惑,那么往生是必定无疑的。
可是对于普通的修行人来说,断惑谈何容易?
老居士接着说:“不然,亦须伏惑,凡夫临命终时,前六识不行,第八识离身之顷,生前宿世善恶业种,竞起现行,如摇彩券然。”
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人在临终时,前六识停止活动,第八识即将离开身体,这时候过去世和今生的善恶业种子会竞相现前,就像摇彩票一样。
如果现前的是善业种子,就会投生人天;如果现前的是恶业种子,就会堕入三恶道。
而念佛修行到断惑的人,临终时现前的全部是佛号种子,所以必定能够往生西方。
如果做不到断惑,那么至少要能够“伏惑”。
何谓伏惑?
老居士解释说:“若未断惑,但纯执持佛号,不复新加恶种,其旧业种,深伏于下,是为伏惑。命终之时,无论如何摇动,唯佛种先起现行,亦得带业往生。”
就是说虽然烦恼的种子还在,但是能够被佛号的力量压伏住,不再造新的恶业。
这样在临终时,佛号的种子会优先现前,也能够带业往生。
可是现代人连伏惑都很难做到。
老居士痛心地指出:“然今人伏惑亦不易得,一日二十四时,念念皆入新种,纵念佛一小时,尚余二十三时,所入新种,无非内起贪嗔痴,外造杀盗淫,佛种与惑业种,孰多孰少,孰为能伏,不问可知矣。”
这话说得极其现实。
现代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即使念佛一小时,还有二十三小时在干什么?
内心起贪嗔痴的念头,外在造杀盗淫的恶业,这样的话佛号种子和恶业种子比起来,哪个多哪个少,哪个能够压伏哪个,不问就知道了。
既然断惑不能,伏惑又难,那该怎么办呢?
老居士慈悲地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修圣人之道,慎勿自欺,惑既不能断,又不能伏,为复如何,惟得一熟字而后可。”
这个“熟”字,道出了净土法门的方便善巧。
禅宗祖师常说:“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人们熟悉的是什么?是贪嗔痴慢疑,是杀盗淫妄酒。
生疏的是什么?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净土修行人如果能够以一句弥陀佛号,日日熏习,由生而熟,也能够往生。
那么怎样才算“熟”呢?
老居士举了几个生动的例子:
“例如诸生在学,听课实验,其心即定于听课实验,此即制心一处。与参话头同功,事止,而佛号继之;或在工作时,忽遭他人掌掴,不遑究诘,先念弥陀;甚或面临枪击,亦不遑恐惧,但先念弥陀,是谓之熟。”
这些例子说明,真正的“熟”是什么样子?
就是在任何突发情况下,第一反应不是愤怒、恐惧或者其他情绪,而是念阿弥陀佛。
正在工作时,忽然遭人掌掴,来不及思考就先念阿弥陀佛。
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也不暇恐惧,只是先念弥陀。
这就叫做“熟”。
“熟至自然,亦即伏惑矣。”
当念佛熟到这种程度,自然就达到了伏惑的境界。
一九八六年四月,九十七岁的李炳南老居士已经感到自己时日无多。
四月十一日,这是一个星期五,上午弟子胜阳开车载着老人家到雾峰北沟本净寺,在阿弥陀佛像前最后一次拜佛。
这是老人家最后一次礼佛,仿佛是在向阿弥陀佛做最后的告别。
当晚,老居士对胜阳说:“我要走了。”
胜阳以为老师在开玩笑,就说:“老师不要讲笑话,老师已接受大家忏悔,答应再住世几年,怎么又说此话?”
老师的表情变得非常郑重,认真地说:“告诉他们,我真的要走了。”
从老人的神情中,胜阳意识到这不是玩笑话。
四月十二日,老师的食量开始减少,但神智依然十分清楚。
家中的念佛录音带二十四小时不停播放,偶尔有莲友前来探望,老师都是右侧吉祥卧,手中紧握着念珠。
弟子胜阳不时大声念佛,也有其他同学一起念佛,整个房间里佛号声不断。
老人静静地躺着,嘴唇微动,跟随大家一起念佛。
四月十三日凌晨一时左右,在这生死关头,弟子胜阳请老师做最后的开示。
此时此刻,九十七岁的老人面色安详,没有一丝痛苦和恐惧。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清楚地说出了四个字。这四个字,正是他一生修行的总结,也是净土法门千经万论所指归的核心要义。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为何老人家要在临终时特意强调这四个字?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深刻的见性智慧?
这四个字,正是净土法门的心要所在,也是悟懂当下见性的关键密码。
李炳南老居士临终所说的四个字,正是“一心不乱”。
到了清晨三时,在念佛声中,老师把手中的念珠高举在头上。
大家以为老师要往生了,连忙跪下来大声念佛,同时有人把阿弥陀佛接引像请到老师床边。
这时老师忽然表示要起身礼佛,随侍弟子觉得这样做不如法,就把佛像请回佛堂。
老师翻了个身,作右侧吉祥卧,嘴唇微动,手持念珠,随大家一起念佛。
到了五时二十分,天色微亮,老师脉搏变得微弱。
胜阳赶紧请人通知莲社社长和总务速来。
五点三十五分,社长王炯如师兄到达,立即跪在床前一心念佛。
老师露出慈祥的眼光看看他。
炯如师兄说:“老师也要一心念佛,弟子是王炯如。”
当时老师一点头,眼睛一闭,使劲吐两口气就安详往生了。
这四个字“一心不乱”,出自《阿弥陀经》中的经文:“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往生正因,也是整个净土法门的核心要义。
何谓“一心不乱”?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心专一而不散乱。
但这四个字的内涵却极其深广,包含了净土法门从初发心到最终成就的全部修行过程。
古代祖师将“一心不乱”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两个层次。
事一心不乱,是指在念佛时能够伏住烦恼,使心专注不散。
虽然烦恼的种子还在,但在念佛时不会起现行,这就是前面李炳南老居士所说的“伏惑”境界。
理一心不乱,则是更高的境界,已经断除见思惑,甚至破无明见法身。
这就是老居士所说的“断惑”境界了。
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不必强求理一心,能够达到事一心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更进一步说,即使达不到严格意义上的事一心不乱,只要能在平时多念佛,让佛号在心中熟练,临终时心不颠倒, 一心念佛,也能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这正是李炳南老居士所说的“熟”字诀的妙用。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里的“净念相继”,其实就是“一心不乱”的另一种表达。
都摄六根,就是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让它们向外攀缘分别。
净念相继,就是保持清净的念佛之念连续不断,没有其他杂念夹杂。
当我们能够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时,自然就达到了“一心不乱”的境界。
李炳南老居士一生的修行,正是在践行这“一心不乱”四个字。
从早年的参禅学密,到后来的专修净土,他深深体会到,无论修什么法门,最终都要归结到这“一心”上来。
禅宗说的“明心见性”,密宗说的“即身成佛”,净土说的“一心不乱”,虽然方法不同,但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个“心”。
这个“心”,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切唯心造”的那个心。
当我们达到一心不乱时,就能够体悟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就能够明白《观无量寿经》所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甚深法义。
这正是“悟懂当下见性”的真正含义。
见性不在别处,就在当下这一念专一不乱的心中。
当我们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当下就是见性的时候,当下就是开悟的时候。
李炳南老居士用他的一生,用他临终的四个字,为我们完美演示了净土法门的真谛。
念佛不在声音大小,不在数量多少,关键在于这一颗心能否专一,能否清净,能否不乱。
心能专一,心能清净,心能不乱,这就是往生的正因,这就是见性的契机,这就是成佛的根本。
来源:洒脱远山一点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