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中美代表团在西班牙马德里进行了第四轮经贸谈判。第一天会谈持续了六个小时,原本还担心随时可能谈崩,但结果看起来还不到这种地步,毕竟双方不仅谈下来了,还约定第二天继续。
9月14日,中美代表团在西班牙马德里进行了第四轮经贸谈判。第一天会谈持续了六个小时,原本还担心随时可能谈崩,但结果看起来还不到这种地步,毕竟双方不仅谈下来了,还约定第二天继续。
中美谈判第一天结束,三个细节释放重要信号,而特朗普更是为了这次谈判,接连使出三招,想要逼迫中方让步。
9月14日,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迎来了第四轮经贸谈判。第一天足足谈了六个小时,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中美双方都很谨慎,没有透露细节,外界根本不知道谈判进展是否顺利,但能确认一点:还没谈崩,还会继续。
这次会谈和前几次相比,这几件事情很有看头。第一个细节:之前的前几轮都是在酒店里进行,这次却选在了西班牙外交部大楼。西班牙外长亲自在门口迎接,规格提高了。这说明中美的谈判不只是双边的事,欧洲也想在其中担任“调停者”,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第二:美方代表团先到,中方随后进场,别小看这点程序,往往象征着主动和被动的微妙平衡。美方想抢占先机,中方则不急不躁,按节奏来。
第三个细节,第一天只谈了六个小时,比上一轮的八小时少了两小时,这本身也是信号:双方在关键议题上可能争执很久,但至少没有撕破脸。这说明,双方很可能都留有余地,或者后手,这比以往谈判更加谨慎。
中方有底气,也有自信,在关键的原则性问题上不可能让步,那么,美国就要拿出真正的诚意来,才有可能促成一定成果。
要读懂谈判桌上的拉锯,就得把舞台拉大。中美贸易额庞大,2024年两国双边贸易接近7000亿美元,彼此早就深度绑定,没有人能轻易抽身。
可美国在谈判前接连下手,特朗普的这三招,更像是在逼迫中方让步。第一,商务部把23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芯片、高科技全面封锁。第二,军舰过台海,政客接待台湾高官,舆论场上不断挑衅。这样的动作,让谈判的起点变得极不平等。
特朗普的目的是先压一压,给中方施加点压力,给自己争取点筹码,再谈条件。制裁企业是一个筹码,台海动作又是一个筹码,最后,再喊话北约加征中国商品50%到100%的关税,更是最重要的经济筹码,但这些对中国来说,其实没什么用。
制裁中国企业是美国的老手段了,此前的制裁相当猛烈,可结果只能是倒逼中国企业自力更生,自主研发。
在台海问题上,美国更是痴心妄想,不管是“和统”还是“武统”,都没有美国插手的份,中国大陆现在虽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再宽容台当局,但当统一的窗口真的到来的时候,大陆一定会果断出手,到时候但凡美国敢下场,一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另外别忘了,此前欧洲表态,不愿跟着美国加码制裁中国。毕竟,中欧贸易同样庞大,真要全面升级摩擦,欧洲经济首先遭殃。对美国来说,这等于是最重要的“帮手”没能拉拢到位。
中国的应对也没含糊,直接宣布对白宫打压下的集成电路政策展开调查,同时对美国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换句话说,美国想“单向施压”根本不可能,毕竟中国手里还有不少牌没亮出来。
特朗普的小招数反映出美国的焦虑,经贸问题本该是合作领域,但美国把它当成政治筹码,这不会对中国形成任何威胁,反倒是豆农、制造业企业、盟友国家,迟早会因为自身利益反噬美国的强硬政策。
其实中美之间拉锯到今天,双方经贸关系已进入深水区。关税问题可能还会有妥协,比如取消部分不合理的加征,但高科技领域的拉锯会越来越激烈。这是大国竞争的核心,而不是能靠一次谈判解决的矛盾。
双方都清楚,合作是唯一出路,但在具体议题上,还会有拉锯和反复。美国如果继续依赖盘外招,只会让谈判更加艰难。
中美能否找到新的平衡点,还需要时间。你怎么看?这次谈判会是转折点,还是又一次拉锯战的开始?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