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针能管一年?抗骨质疏松的药物,看完转告55岁以上的亲人知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11:17 1

摘要:片子一看,密度稀得像泡沫塑料,我心里一沉——这是典型的重度骨质疏松。她叹口气说,自己也不是没吃钙片,就是觉得“年纪大了骨头松点正常”,哪想到一摔就塌。我总跟病人说,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自然衰退”,它是病,是会出人命的病。

那天门诊刚开,我接诊了一个62岁的退休女教师。她推门而入,拄着拐杖,一脸倦容。她是因为左髋骨骨折后半年迟迟不愈合,被女儿硬拉着来复诊的。

片子一看,密度稀得像泡沫塑料,我心里一沉——这是典型的重度骨质疏松。她叹口气说,自己也不是没吃钙片,就是觉得“年纪大了骨头松点正常”,哪想到一摔就塌。我总跟病人说,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自然衰退”,它是病,是会出人命的病。

另一位70岁的老先生,三年前腰椎骨折后不以为意,后来接连塌了三节椎体,现在身高矮了七厘米,整个人像被“压扁”了一样。最让我惋惜的是,他其实早就该用抗骨松药了,却因怕副作用迟迟没治,现在连站立都困难。

你别嫌我啰嗦,骨质疏松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等到一摔一断,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这不是吓人,数据摆在那:根据《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3年发布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已达32.1%,女性更甚,一过更年期,骨量就像滑梯一样往下掉。

更令人警醒的是,骨折后一年内老年人死亡率高达20%,而且一旦发生一次骨折,未来再骨折的风险会翻倍。很多人以为钙片吃吃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从临床角度看,这只是最基础的保养。真正能减少骨折、改善骨密度的,是抗骨质疏松药物。

我根据对病人康复影响程度、临床发生率和误解率,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带你看看那些常被忽视、误解甚至被“妖魔化”的药物治疗手段,特别是那种一年打一针的“狠角儿”,到底管不管用。

排在第五的,是口服双膦酸盐药。这类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但误区也最多。很多人以为这是“保健药”,买来随便吃,结果胃反酸、恶心、食管炎接踵而来。

我想说,双膦酸盐的确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延缓骨质流失,但它对胃的刺激较大,服药时必须空腹、坐立至少半小时,不然副作用找上门。

最怕的是患者自行停药,觉得“吃了没感觉”,殊不知骨头的修复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这类药比较适合骨量减少但尚未骨折的初期患者,尤其是胃肠功能较好的人群。

接下来是位列第四的雌激素类药物。说起这个,很多女性会立马紧张:“激素?那不是致癌的吗?”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

低剂量、短期应用的雌激素替代疗法,在绝经后早期女性中,不仅能缓解潮热,还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关键是:雌激素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抑制骨吸收,对骨量保护非常有利。但我必须提醒,有乳腺癌家族史、血栓病史的女性要慎用或者禁用,这类治疗需在医生评估下严密监控。

第三名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简称SERM。这类药比激素温和,副作用小,常用于不适合激素替代的女性。典型场景是:65岁的阿姨,刚过更年期不久,查出骨密度轻度下降,既不想用激素,又怕骨折

这时SERM就很合适,它能选择性地保护骨骼,却不会刺激乳腺和子宫,既安全又有效。但我得说,这类药对腰椎骨密度改善效果更好,对髋部预防骨折能力稍弱,要综合评估使用。

说到第二名,很多人都没听过——地舒单抗。这是一种每半年打一针的注射药,作用机制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减少骨质流失。我有个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药总是漏吃,后来改用地舒单抗,半年一次,骨密度稳步上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它的优势在于依从性高,不容易忘记,而且副作用比口服药少。不过它对免疫系统有一定影响,感染风险略有增加,使用前需要评估牙齿状况,避免出现罕见的颌骨坏死

终于,轮到我们的第一名主角——唑来膦酸。这个药最常被称为“一年打一针”,很多病人听得眼睛都亮了。我理解,谁不想一年只跑一次医院,还能护住骨头?

但这里的“简单”背后,其实有很多人不知道的门道。唑来膦酸通过强力抑制破骨细胞,显著降低骨折风险,尤其对脊柱和髋部保护效果极佳。研究显示,使用三年后可让再次骨折率下降超过40%,这在老年人中是非常可贵的成效。

但我也必须讲清楚,唑来膦酸并不适合所有人。它的副作用有“类流感反应”,打完针当晚可能会发热、肌肉酸痛,有人以为感冒了,其实是身体在适应药物反应。这种反应多在首次注射时出现,之后通常减轻或不再出现

还有一个重要细节:打针前必须检查肾功能、补足钙和维生素D,否则容易出现低钙血症。这不是普通的维补针,这是疗效确切但需监测的处方药

我也遇到过一些患者,不愿意用注射药,担心“打针会伤身体”。这种情绪误区很常见,但我们不治疗的骨质疏松,才是真正的“沉默杀手”。你可能今天没感觉,明天一跌,骨折、卧床、肺炎、压疮,一连串问题接踵而至。

注射药物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那些记不清吃药时间、胃肠功能差、依从性低的老年人,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问我,那我是不是打一针就一劳永逸了?我得实话实说:药物控制是一年,但骨骼健康是长期战役。唑来膦酸通常建议使用3到5年,之后再评估是否继续。

治疗期间也不能忽视运动、营养、戒烟控酒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行为。没有哪一种药能替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好的药物可以为你的骨头筑起一道防线。

我一直说,骨质疏松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它像沙漏,流失得悄无声息,但一旦塌方,就是一场灾难。治疗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特别是55岁以上的人群,每一次骨密度检查、每一次治疗决策,都是为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做投资。

生活从来不是等风来,而是学会为自己撑伞。骨头这件事,撑得住,晚年才站得稳。别让“打一针能管一年”变成一句后悔的空话。把这事,告诉你身边每一个年过半百的亲人朋友。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3,16(3):189-195.
[2]刘建.唑来膦酸在老年骨质疏松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2):122-125.
[3]王莉.地舒单抗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43-46.

来源:健康之光兰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