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故事,不是一个“精英返乡创业”的套路叙事,而是一个普通人用专业和韧劲,把“农村的难题”变成“大家的机会”的真实样本——他的合作社里,藏着中国乡村振兴最朴素的答案,也藏着我们每个人餐桌上“新鲜”的由来。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到如今引领数百农户走向富裕的合作社创始人,杨新文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创业史。
他的故事,不是一个“精英返乡创业”的套路叙事,而是一个普通人用专业和韧劲,把“农村的难题”变成“大家的机会”的真实样本——他的合作社里,藏着中国乡村振兴最朴素的答案,也藏着我们每个人餐桌上“新鲜”的由来。
一颗“种子”的初心,落在田间
杨新文与农业的缘分,早在云南深山的少年时代就埋下了种子。“夕阳下的田埂,稻穗晃着金光,那时候就想,要是能把庄稼种得更好、卖得更远就好了。”高考时,他毫不犹豫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种子专业,把“研究农业、服务农民”的念头刻进了心里。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毕业那年。中组部启动大学生村官项目,号召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杨新文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最终被分配到北京平谷区马坊镇工作,成了一名村书记助理。
初到马坊镇,他看到的不是想象中“丰收的喜悦”,而是农户的无奈:“桃农们种的大桃口感特别好,却因为找不到销路,只能拉着板车在路边蹲守,风吹日晒一整天,也卖不出几十斤。”
那一刻,他心里的“种子”发了芽:“我学了四年农业,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看数据。我要帮他们把‘种得好’的东西,变成‘卖得好’的收入。”
从“卖出去”到“卖得好”,他把合作社做成了“农户靠山”
2010年,他下定决心:从村助理转身,在平谷马坊镇成立了“北京绿养道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名字取自“自然品质荟萃,绿色养生之道”,他想做的不只是“卖货”,而是做有温度的连接 —— 让土地的馈赠被看见,让农户的汗水有回报。
创业初期的难,比杨新文想象得更具体。“没资金、没基地、没办公地,就我一个人,背着包挨家挨户找农户谈合作。”最窘迫的时候,连吃炒饼还是炒饭都要犹豫——不是嫌贵,是怕不够耐饿,不知道下一餐什么时候能吃上。
但他没打退堂鼓。“当时就一个念头:先活下去,再帮大家活下去。”
绿养道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杨新文把这15年分成了三个阶段:
起步期:2010—2015年,先让果子“走出去”
“刚开始,核心就一个目标:让农户的桃能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杨新文回忆,那时候他每天要做两件事:一是“找农户”,他带着团队跑遍平谷各个村镇,摸清每块地的种植品种、产量和品质。二是“找销路”,从北京的农贸市场到小型超市,从“帮农户代卖10箱桃”开始,慢慢攒口碑。
慢慢地,越来越多农户愿意跟着他干,绿养道也初步建起了以“优质农户”为核心的种植体系——不是简单收购,而是从种植环节就给农户提建议,比如什么时候施肥、怎么防治病虫害,让桃子品质更稳定。
成长期:2016—2020年,让品类“活起来”
单一的大桃品类,有个致命问题——季节性强。每年桃季结束后,农户就没了收入,合作社也面临“断档”。杨新文开始琢磨:“能不能拓展品类,填补淡季空白?”
他发现,平谷的桃树枝剪下来后,因为不让焚烧,农户只能堆在地里当垃圾。“能不能把桃树枝变废为宝?”他查资料、找农科院专家请教,最后试出了“桃枝发酵种赤松茸”的法子——把桃树枝粉碎发酵后当培养基,种出来的赤松茸口感鲜嫩,还不用占农田。更关键的是,赤松茸的种植季在桃季之外,正好填补了农户的“空窗期”。
紧接着,他又引进了特色小番茄品种,在合作社的大棚里试种。这些小番茄个头不大,但甜度高、汁水足,一上市就成了“网红产品”。
与此同时,他嗅到了电商的机遇。“那时候身边的年轻人都在网上买水果,我觉得这是趋势。”他带着团队入驻阿里、京东、拼多多,还开了微信小店——京东上卖中高端礼盒,主打“送礼有面”;拼多多上走性价比路线,让更多普通人吃到平谷好货;微信则用来维护老客户,定期发桃园动态,增加信任感。
提升期:2021年至今,让品质“立起来”
2021年,绿养道入选“北京优农”品牌,这对杨新文来说,是认可,更是压力。“既然是‘优农’,就得有‘优农’的标准。”他牵头制定了“五好标准”,把“放心”刻进了从种植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好环境(基地远离污染,土壤每年检测)、好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防虫)、好管理(地块专人负责,全程可追溯)、好品质(三级分拣,不合格品淘汰)、好体验(及时收集反馈,优化服务)。
这几年,直播火了,杨新文也没落下。他带着团队把直播间搬到了桃园里,镜头对着满树的桃子,桃农在镜头前摘桃、擦桃。“直播最大的好处,是让消费者‘看得见’。”杨新文说,以前客户买桃,只能看图片,现在能看到桃园的环境、采摘的过程,信任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在杨新文看来,农业早已不是“靠天吃饭”的老行当,而是“种、管、销、品”全链条的“系统化价值创造”——既要种得好,也要管得精,更要卖得巧。
难啃的“硬骨头”:农业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尽管绿养道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但杨新文心里清楚,还有几块“硬骨头”没啃下来。
最头疼的是冷链物流成本。“生鲜产品,‘鲜’是命。”杨新文说,北京周边还好,发顺丰第二天就能到,但到了偏远地区,比如往西北送,损耗率能到15%,一箱桃坏了,不仅要赔客户,农户的辛苦也白费了。
其次是高端人才难留。“农业利润低,想吸引高端人才太难了。”杨新文坦言,现在合作社有20多个全职员工,其中有博士、大学生,但招聘过程很艰难。“农业的利润薄,跟互联网公司比,薪资差太远。”现在,团队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做市场推广的,有做品种研发的,“他们来了,合作社才有未来。”
还有农业投资的“慢”。“建大棚、买农机、搞研发,都需要大笔资金,回收周期又长,有时候一年的利润,可能还不够一次设备更新的钱。”
但即便如此,杨新文从未想过放弃。“最困难的时候都过来了,现在有这么多农户跟着我,我不能退。”他说,政府的支持给了他很大力量:“新主体建设支持、农业设施补贴、农机补贴,还有政策、信息上的帮助,这些都是我们的‘底气’。”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让农民觉得‘种地有奔头’,是让年轻人愿意回来。”杨新文说,他现在的目标,不是把合作社做得“多大”,而是做得“更稳”——“只要还有农户愿意种,我就愿意帮他们卖;只要还有年轻人愿意来,我就愿意给他们机会。”
乡村振兴里的“光”:不只是增收,更是希望
谈到未来,杨新文的眼睛亮了,近三年要聚焦三件事:
选育更优质的番茄新品种,全产业链布局,让“平谷小番茄”成为新名片;开发“农事体验游”,让城里的家庭来桃园摘桃、种番茄,感受农耕乐趣;把平谷的合作模式复制到外埠,比如河北、天津的农村,让更多好农货走出大山。
他还有个“小目标”:让“绿养道”成为京津冀地区知名的“生态果蔬品牌”,不只是卖桃子、卖番茄,还要把绿养道的种植技术、管理模式输出去,帮更多地方的农户“种得好、卖得好”。
“农业的根在土地里,魂在农户身上。”杨新文说,绿养道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就是“与土地共生,与农户共赢”——不掠夺土地资源,不用催熟剂、膨大剂,让土地能一直种出好东西;不赚农户的“差价”,让他们能分享产业链的利润,愿意一直种下去。
“农业是慢生意,但也是有温度的生意。”杨新文说,每次看到农户拿到卖桃钱时的笑容,他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我这辈子,就想把‘让好农产品遇见好市场’这件事做好,让更多人知道,农村有希望,农民有奔头。”
杨新文常说,做农业要“笨一点”——别总想走捷径,要蹲在地里看土壤,要跟农户唠家常,要扛得住成本的压力,要守得住品质的初心。
从云南深山的少年,到平谷田间的“新农人”,他用15年时间,把一颗“种子”种成了一片“林”。这片“林”里,有农户鼓起来的口袋,有年轻人回来的脚步,有城市人餐桌上的放心菜,更有乡村振兴的希望。
而这,或许就是农业最动人的地方:它慢,却能结出最实在的果;它“笨”,却能藏住最珍贵的“真”。
来源:品牌农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