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趋势:慢设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7 12:10 1

摘要:十年前,“奋斗文化”宣扬通过无休止的高效产出实现自我解放:清晨的闹钟、副业的打拼、分秒必争的完美日程表。但正如文化未来学家James Kirkham所指出的,这些承诺最终不堪重负而崩塌。“它没有带来自由,反而让数百万人陷入倦怠;而在优绩主义熏陶下成长的一代,如

Preface

随着“健康文化”与“反优绩主义”社会情绪日益兴起,设计师们正打造这样一类空间:在这里,“躺平”不仅被允许,更是设计的核心目标。

十年前,“奋斗文化”宣扬通过无休止的高效产出实现自我解放:清晨的闹钟、副业的打拼、分秒必争的完美日程表。但正如文化未来学家James Kirkham所指出的,这些承诺最终不堪重负而崩塌。“它没有带来自由,反而让数百万人陷入倦怠;而在优绩主义熏陶下成长的一代,如今正明确地反抗这种文化。”他说道。铺天盖地的通知与算法推送让人们意识到,当下真正稀缺的并非金钱或物质,而是“彻底抽离、放空的能力”。

“闲置美学”成为一种设计策略

这一转变悄然重塑了“闲置”的内涵:无所事事不再是道德层面的缺憾,而是掌控自身时间与注意力的标志。全球趋势预测机构WGSN(World Global Style Network)近期发布的趋势报告,用“witherwill”一词概括了当下的集体心态——即人们渴望暂停、重新调整节奏,抵制“永远在线”的文化常态。

James Kirkham认为“有意识地闲置”将成为下一代追求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极简主义是‘精简物品’,那么当下的趋势就是‘精简责任’。”他表示,“未来十年的奢侈,将是在优美、宁静的空间里拥有不受安排的自由时光。”

日本知名设计师西泽立卫设计的雪松饰面亭台与轻井泽(Karuizawa)森林融为一体;榻榻米房间、纸灯笼与观景窗共同营造出“以空为实”的意境。© Kenichi Suzuki

设计师与开发者们正以空间设计回应这一需求,打造能让人放慢脚步、舒缓呼吸的环境。无论是度假酒店、住宅还是零售空间,都开始将氛围置于活动之上,将“当下的沉浸”置于“高效的产出”之上。在这些领域中,“闲置美学”正成为一种富有意义的设计策略。

© Kenichi Suzuki

“负空间”成为积极的设计元素

与此同时,Nothing Design打造的“极简之家”,以极致简约的居住空间证明“负空间”亦可成为积极的设计元素。

这家北京设计工作室拆除了原建筑一所1970年代公寓的多余墙体,增设半透明隔断,并选用石材、混凝土与玻璃构成的单色色调。

最终呈现的空间宛如一座美术馆:每件物品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阳光毫无遮挡地洒满各个角落。这里没有繁杂的嵌入式储物装置,仅有几件精心摆放的家具 —— 一处木质长凳,一盏造型独特的落地灯。

极简而艺术的家 / NOTHING DESIGN © Li Ming

奢侈,在于时间的自由

法墨双籍建筑师Ludwig Godefroy在埃斯孔迪多港(Puerto Escondido)的Casa To酒店中,将这种沉浸式设计推向极致。“建筑师为空间注入的核心是情感。”他说道。

在 Casa To酒店,这种情感通过厚重的混凝土墙、开阔的挑高空间与环绕着繁茂绿植的中央泳池得以传递。尽管设计充满视觉张力,整体氛围却依旧宁静。宾客从露天大堂步入嵌入地面的客房,窗外的棕榈树如禅意画作般被框入视野。

Casa To酒店 / Architect Ludwig Godefroy © Jaime Navarro

该结构使用了两个具有永恒之美的历史悠久的水房格子图案,即可追溯到6世纪的伊斯坦布尔的 Basilica Cistern - Yerebatan Sarayi,以及建于 19 世纪的伦敦 Finsbury 公园中的 Hornsey Wood 水库。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人们暂时脱离原本的行程,沉浸在Casa To酒店内部的小旅程中。” Godefroy解释道。

常有宾客告诉他,自己完全忘记了几米外就是大海 —— 室内空间的沉浸感竟如此强烈。Godefroy特意让许多空间不标注用途:泳池边的平台可作为瑜伽区、阅读角,或是舞池,全凭宾客定义。“你可以自主决定如何使用空间。” 他表示,在他眼中,奢侈无关物质丰裕,而在于时间的自由。

Godefroy认为:“我们当下生活中充斥着空调、供暖系统,以及大量消耗能源的技术。我们往往追求持续的舒适感,所有一切都取决我们自己,有时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回归生活的简单时刻。”

“慢”作为集体仪式的存在

对“慢”和“静止”的追求不仅局限于私人度假空间。在印尼雅加达,Space Available设计工作室打造的 “自我关怀社区中心”(Self-Care Community Centre),将零售空间重新定义为促进身心健康的社交场所。

联合创始人Dan Mitchell曾凭借LN-CC门店开创“体验式零售”模式,他希望打破购物空间的“交易至上”逻辑。“这个空间旨在让我们重新连接自我、连接他人、连接周遭世界。” 他说道。该中心坐落于建筑师Andra Matin设计的旧文化建筑内,主体使用了11吨当地回收塑料建造。

雅加达“自我关怀社区中心” / Space Available设计工作室 © Ernest Theofilus

中心的布局摒弃了传统的货架与陈列通道,转而设置能让访客放慢节奏的“微空间”。竹林环绕的冥想室供人安静沉思;圆形对话凹室则鼓励人们闲适地围坐、坦诚交流。“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健康中心,而是一个文化枢纽,其本质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感。” Mitchell强调。

在这里,“慢” 并非独处的选择,而是集体的体验:中心会举办免费活动——从瑜伽课到电影放映,让邻里们能共同享受“暂停”的时光。Mitchell成长于英国北部的工人阶级社区,在他看来,社区中心曾是至关重要的场所:“那里随时欢迎任何人,没有门槛,人与人的联结自然发生。”如今,“自我关怀社区中心”正为受数字过载困扰的一代,重新唤醒这种社区精神。

Le Labo的“慢商业”模式

在其他地区,零售商也在尝试 “慢商业”模式,打造以“停留”而非“冲动消费”为核心的门店。在京都,香水品牌Le Labo日本旗舰店由Schemata建筑事务所的长坂常(Jo Nagasaka)设计,他将一座拥有145年历史的“町家”(传统木构联排住宅)改造为一处思考“时间与质感”的空间。

长坂常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Le Labo的纽约工业风与町家细腻的木构肌理融合。“我们一致认为,必须打造一座能体现京都老町家地域与历史背景的门店。” 他解释道。顾客可漫步于榻榻米房间与内庭花园,在柜台前驻足,观看店员手工调配香水。整个过程节奏舒缓,“慢”本身成为品牌叙事的一部分。

Le Labo东京店 / Schemata Architects © Le Labo

这些项目预示着设计领域价值判断的广泛转变:如果说世纪初的零售与酒店行业都在比拼“体验感”,那么世纪中期的当下,人们开始追问——这些体验是否需要“时刻在线”?在James Kirkham看来,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注意力的掌控权”。在一个每分每秒都被商业化的世界里,“抽离的能力” 变得弥足珍贵。

设计可以为这种“抽离的能力”提供支撑,但James Kirkham也警示,“慢”不应成为被品牌化的商品。“当‘静止’被包装成一个SKU时,它最初吸引人的核心特质就会开始流失。

他认为,优秀的空间设计“应创造条件,而非规定体验”—— 提供安静的角落、从容的服务与“断联”的选择,却不将这种“暂停”变成一种刻意表演的姿态。

来源:FRAME构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