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刚刚过去没几天,印度国内迎来了一场看似“天降红利”的政策大礼包。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大规模减税,把过去四档的GST税率压缩成两档,不仅日用品降到5%,就连汽车、电子产品这种中产最爱的大件,也直接从28%降到了18%。从账面上看,这是给老百姓发福利,但别忘了,这
据环球网报道,9月刚刚过去没几天,印度国内迎来了一场看似“天降红利”的政策大礼包。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大规模减税,把过去四档的GST税率压缩成两档,不仅日用品降到5%,就连汽车、电子产品这种中产最爱的大件,也直接从28%降到了18%。从账面上看,这是给老百姓发福利,但别忘了,这背后每年意味着4800亿卢比的财政缺口。一个正在打算压赤字的政府,哪来这么大的勇气?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华盛顿出手了。
特朗普团队几个月前突然对印度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把印度出口打了个措手不及。外需走不动,莫迪只能靠内需来托底。大规模减税,就是一剂强心针。换句话说,这笔账不是算给经济学家看的,而是算给选民和美国的。对内,莫迪要在地方选举前端出甜头;对外,他要告诉特朗普:印度有办法消化关税冲击,不会轻易被掐死。
问题来了,钱从哪儿来?少收的税主要由各邦政府承担七成,莫迪承诺会补偿,但地方财政本来就吃紧。教育、医疗投资可能因此被挤压,基层民众能不能真正受益,还得打个问号。更何况,政府没有强制企业降价,如果厂商把减税红利装进口袋,中产和工薪阶层感受不到好处,这场“政治秀”反而会反噬莫迪。
就在外界还在热议莫迪的算盘时,特朗普掏出另一张牌:提名戈尔出任美国驻印度大使。戈尔年仅38岁,是特朗普的亲信心腹,过去主管白宫人事,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南亚及中亚事务特使”。这等于什么?等于驻新德里的大使馆,直接成了特朗普的遥控终端。
戈尔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话,倒是把美国的真实心思暴露无遗。他直言不讳地说,印度加入金砖只是权宜之计,目的就是牵制所谓“去美元化”。换句话说,华盛顿从来不把印度看成和俄罗斯、中国站在一起的盟友,而是临时抱佛脚。至于中印关系,戈尔轻描淡写地泼了冷水,强调美印关系比中印“更温暖”。这话一出口,挑拨意味不言自明。特朗普甚至有可能在11月亲自访印,用最高规格来绑定莫迪。
别忘了,特朗普在听证会还提到能源和贸易。他要求印度减少从俄罗斯买油,转而更多进口美国能源。看似是外交建议,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利益分配:要么跟着我买,要么承受压力。与此同时,关税争端也被放到谈判桌上,暗示双方即将达成协议。这就是华盛顿一贯的做法——胡萝卜加大棒。
从表面看,美印关系似乎在升温,印度也的确得到了不少甜头,比如武器技术合作、四方安全对话(QUAD)平台的地位。但真要说印度完全站队美国,那也高估了莫迪的“忠诚”。印度在金砖、G20扮演的角色,就是要强调自己还是发展中国家阵营的一员。它和俄罗斯有能源与军备的深度绑定,和中国有复杂的贸易依存关系。所谓战略自主,就是印度外交的核心逻辑。华盛顿想要拉拢,它乐于接受;莫斯科和北京给得出价高,它同样不会拒绝。
正因为如此,戈尔的表态更多是一种心理战。对美国来说,把印度塑造成制衡中国的支点,是它长期战略的一部分。对莫迪来说,则是借美国的“背书”来稳固国内政治,同时利用金砖平台彰显国际话语权。两边都在做“平衡术”,各取所需。真正的问题在于,一旦美俄矛盾继续激化,美中对抗加码,印度还能否维持这种走钢丝般的姿态?
中印关系近来刚刚缓和,边境摩擦有所降温,经济层面的合作也在试探性恢复。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派出一个带有挑拨意味的大使,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在印太格局里再添一把火。可惜的是,华盛顿低估了新德里的精明。印度不会为了美国彻底放弃与中国的合作,也不会为了金砖完全背离美国。对莫迪而言,最大的胜利是让双方都相信“印度站在自己这边”。
真正的真相是,印度从一开始就不是在金砖里寻找“反美”的定位,它更多是把这个平台当作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美国越想要它靠近,它越要在金砖里表现存在感,逼对方抬价。特朗普的挑拨看似精准,但未必能改变印度的战略基因。要说谁才是金砖里的“特殊成员”,非印度莫属。
美国的大使换了,政策的手法也变了,但有一点没变:它总想着把印度变成棋子。而莫迪的算盘也没变:既要吃美国的胡萝卜,也要享受金砖的舞台。表面热络的背后,是一场关于自主与控制的长期拉扯。这场角力,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但能肯定的是,印度不会轻易成为任何一方的附庸。
来源:精评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