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里求斯蓝鸽,又名:模里西斯蓝鸠、毛里求斯蓝鸠,学名 Alectroenas nitidissimus,是一种曾栖息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的大型鸽类。因其异常鲜艳华丽的羽毛,它也被称为马斯科林蓝鸽或毛里求斯蓝冠鸽。不幸的是,它与著名的渡渡鸟命运相同,已于19世纪
毛里求斯蓝鸽 - 已逝的印度洋蓝宝石
毛里求斯蓝鸽,又名:模里西斯蓝鸠、毛里求斯蓝鸠,学名 Alectroenas nitidissimus,是一种曾栖息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的大型鸽类。因其异常鲜艳华丽的羽毛,它也被称为马斯科林蓝鸽或毛里求斯蓝冠鸽。不幸的是,它与著名的渡渡鸟命运相同,已于19世纪初因人类活动而灭绝,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经典案例。
---
一、 分类与命名
· 中文名: 毛里求斯蓝鸽
又名:模里西斯蓝鸠
· 学名: Alectroenas nitidissimus
· “Alectroenas” 源于希腊语,意为“家禽鸽”。
· “nitidissimus” 意为“非常光亮的”或“极其华丽的”,指其闪耀的羽毛。
· 科属: 鸽鸠科 (Columbidae) / 蓝鸠属 (Alectroenas)
· 近亲: 它与留尼汪岛和塞舌尔群岛上现存的蓝鸠(如塞舌尔蓝鸠)亲缘关系很近,是同一属的鸟类。
---
二、 形态特征
毛里求斯蓝鸽以其独特而美丽的外表著称:
1. 体型: 体型较大,比常见的斑鸠大得多,体长可达30厘米。
2. 头部: 最显著的特征是头部裸露的红色皮肤区域,如同戴了一个红色的头套或面具,这与它现存的近亲类似。
3. 羽冠: 颈部有长长的、蓬松的羽毛,可以竖立形成冠羽。
4. 体羽: 身体羽毛主要为深蓝灰色,在光线下会呈现出丝绸般的质感和小鳞片状的光泽,非常华丽。
5. 对比色: 其裸露的红色头部与深蓝色的身体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使其成为外观极其独特的鸟类。
---
三、 栖息地与习性
· 栖息地: 主要生活在毛里求斯岛未受干扰的原始森林中。
· 食性: 像其他蓝鸠属鸟类一样,它很可能是果食性的,以森林中的各种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它们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种子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行为: 关于其具体行为的直接记录很少,但根据其近亲推测,它可能是在树冠层活动的鸟类,成群或成对生活。
---
四、 灭绝原因
毛里求斯蓝鸽的灭绝是一个典型的“人类世”物种灭绝案例,原因多方面且都与人类直接相关:
1. 狩猎与捕食 (主要原因):
· 由于其体型较大且不惧怕人类,它们成了早期登岛的水手和殖民者易于捕获的食物来源。
· 其美丽的羽毛也可能被收集。
2. 栖息地破坏:
· 自17世纪欧洲殖民者(先是荷兰,后是法国和英国)登陆后,毛里求斯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改造成种植园(如甘蔗田)和人类居住地。这使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和食物。
3. 外来入侵物种:
· 随着人类船只到来的大家鼠、黑鼠和猫等动物,会偷食鸟蛋和雏鸟,甚至攻击成鸟。这对于在地面或低矮树枝上筑巢的鸽子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 猴子等引入物种也会与它们竞争食物资源。
灭绝时间:有记录的最后一次确切的目击报告是在1826年。此后,这种美丽的鸟类便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
五、 历史记录与文化
· 最早的记录可能来自17世纪末的荷兰水手。
· 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菲利普·德·肯纳瓦尔和朱利安·德弗雷斯内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命名。
·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少量的博物馆标本(例如在巴黎、爱丁堡和泽西岛存在的标本)以及历史画作(如著名鸟类画家约翰·格奥尔格·凯勒曼的作品)来了解它的样貌。
· 它成为了毛里求斯生态悲剧的一个象征,与渡渡鸟一起提醒着人们人类活动对脆弱岛屿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力。
总结
毛里求斯蓝鸽是一种美丽而独特的鸟类,是印度洋岛屿特有生物多样性的璀璨代表。它的灭绝并非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人类殖民、过度狩猎、栖息地破坏和引入外来物种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它的故事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然,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如今,在毛里求斯的自然保护区和邮票上,我们有时还能看到它的形象,作为对一个已逝生灵的纪念。
来源:鸠由自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