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觉得,中国当代最魔幻的现实主义大戏,不是电视剧,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演的“名人互撕”。最近这出,主角是罗永浩和西北菜大咖西贝,剧本核心,是那碟看似平凡无奇的预制菜。
一直觉得,中国当代最魔幻的现实主义大戏,不是电视剧,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演的“名人互撕”。最近这出,主角是罗永浩和西北菜大咖西贝,剧本核心,是那碟看似平凡无奇的预制菜。
故事的开端,充满着中年男人的日常。老罗出差,下飞机,拖着疲惫的躯体,走进一家连锁餐厅。西北菜,听着就踏实,好像能闻到大草原的风和烤羊排的香。他叫上一堆菜,五个人吃了830块钱,价格不便宜,但想想西贝的名头,也算值了。然而,罗老师的敏锐度堪比福尔摩斯,他吃着吃着就觉得不对劲了——“全是温的,没有锅气!”。这句吐槽,像一枚精确制导的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网络。
当然,后来人们说,老罗这句吐槽,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只是想暗示“我能坐飞机了”,“我已被取消高消费限制”。
按理,不管老罗本意到底是啥,吃饭吃得不开心,随口在网上发一句牢骚,也最正常不过。
可偏偏他是罗永浩,本来就是公众人物中的“战斗机”——话题人物,他的这一句,被一些苦“预制菜”久矣的网友们深深共情了。
大家一跟风,就被西贝老板贾国龙看见了。
贾老板一看,这还得了?作为叱咤餐饮江湖多年的“西北汉子”,被一个外行指着鼻子说全是预制菜,而且还是“恶心”的那种,这简直是砸招牌。
我跟你拼了!
贾老板当即放话:“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 语气之硬,让我想起小学时那些发誓要和同桌绝交的场景,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倔强。
两位重量级人物隔空对战,好戏正式开场。罗永浩拿出他一贯的风格,不纠结于“预制菜”这个定义,而是直接用消费者最朴素的感受来打:你卖那么贵,还全是温的,这不就是预制菜吗?
他还悬赏10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实锤”。这招太绝了,把一场法律层面的辩论,瞬间转化成全民侦探游戏。网友们纷纷化身“福尔摩斯”,各种照片、视频涌向罗永浩的微博。这下,舆论的风向彻底倒向了老罗。
西贝这边,急了。他们不是没有回应,而是回应得……有点尬。西贝发了一份42页的PDF,详细解释每一道菜的制作流程,还援引了国家相关文件,表示自家中央厨房加工的菜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这种“理科生”式的硬核辩解,在感性的舆论场里,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当消费者在乎的是“锅气”和“新鲜”,你却在跟他们讲“法律定义”和“中央厨房”,这无异于鸡同鸭讲。
眼看风波越闹越大,西贝的客流量断崖式下跌,据说日营业额蒸发了几百万。贾老板坐不住了,他开了一场全员大会,标题定为“西贝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这一听,简直是悲壮感拉满。但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大战时,剧情发生了反转。
这期间,舆论风向已经变了,大家纷纷将重点又转向了西贝的“自尽式”公关!食客对饭菜发了一句牢骚,西贝立刻给自己捅了两刀。
越描越黑,越黑越描。热心网友们帮忙总结了西贝公关的15大笑话:
1、妈妈懒得做饭,带孩子去西贝,没想到西贝也懒得做饭。
2、一顿饭下来,全是预制的,只有顾客是现宰的!
3、罗永浩我也懵逼,说好的跟他比武,人家一上来把自己抹脖了。
4、羊:为何我还不能投胎?阎王说你还有四条腿留在西贝。
5、我朋友在西贝后厨干了5年,辞职去别的酒店都不要,因为他只会剪袋子。
6、听罗永浩晚上直播最深刻的是,米其林餐厅的海参包子卖28,西贝的馒头居然卖21。
7、罗永浩都感动坏了,第一次见到网友集体站在这边。
8、笑死我了,老罗对西贝的伤害10%,董事长对西贝的伤害100%,西贝厨房直播直接把自己给抹脖子了。
9、我们不做菜,我们只是菜的加热工!
10、不想吃昨晚的剩菜,然后去西贝吃了去年的。
11、我表妹是西贝的厨师,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她现在可是“九炉总管”,专门负责管微波炉!
12、1岁的宝宝吃2岁的西兰花,还没出生,西贝就为宝宝们准备好了儿童餐!
13、整个西贝除了员工是活的,其他都是冰冻的。
14、西贝在自救和自证中间选择了自尽[笑哭]
15、这个真不假,绝对西贝货!
一个突然转折——西贝怂了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西贝的一封道歉信上。西贝没有再纠缠于法律定义,而是姿态放低,坦承“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并承诺“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后面引发的西贝预制菜缴税质疑以及大黄鱼和鳕鱼条之争,这里暂且不表了,故事太长)
这封道歉信,看似是西贝向罗永浩低头,实则背后有着更深的玄机。老罗赢了吗?表面上看,是的。他以一己之力,让一家大型餐饮集团正视消费者的呼声,甚至推动了相关标准的制定。但实际上,真正的赢家,也许是预制菜行业本身。
罗永浩从一开始就没有反对预制菜,他反对的是“欺骗”。他自己的直播间也卖预制菜,他甚至赞赏那些像“老乡鸡”那样,在菜单上明确标注菜品是否为预制菜的餐厅。所以,这场争论的最终落点,根本不是“预制菜”好不好,而是“知情权”。
西贝的道歉信,以及随之而来的整改承诺,与其说是向罗永浩妥协,不如说是顺应了消费者“知情”的潮流。这场闹剧,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让一个新生的行业,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
罗永浩,这个曾经的“行业冥灯”,如今成了“行业福音”。他砸了西门子的冰箱门,推动了消费者维权;他吐槽了西贝,推动了餐饮业的透明化。当所有人以为他又要“锤”下一个企业时,他却成了那个给行业“立规矩”的人。这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狗血的争吵,恰恰藏着最真实的进步。
其实就像网友们说的,预制菜没什么,连锁店和快餐店为了保证出品口味一致以及出餐效率,采用预制菜无可厚非,大家爱吃就吃。但您看好了,预制菜都出自什么样的餐饮企业?为什么这么多年,那些耳熟能详的连锁快餐店没被骂,偏偏今天你西贝就被骂了?你贵你高贵?你贵你有理?你是什么出品,你就按什么姿态来,你心里没数吗?你犟什么?你掩饰什么?你解释什么?你拿出实际整改行动来就完了。而且,你说你没事你招惹老罗干什么?那是省油的灯吗?
您怎么看?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