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舆论,坚称自家“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并表示要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舆论,坚称自家“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并表示要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图片来源网络】
他还主动邀请媒体参观后厨,公布操作流程,推出特殊菜单,接受公众监督。这一高调举动原本意图自证清白,却意外演变成一场信任崩塌的“现场直播”。
【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进入西贝多家门店后厨,发现肉夹馍的馍与肉均从冷柜取出,切配后加热出餐。厨师坦言,部分菜品确实存在隔夜使用的情况。冷冻羊排煮制后的赏味期覆盖“三餐”。
在一家西贝门店,号称卖出超1100万份的儿童餐中,鸡翅和西兰花都是冷冻包装产品,保质期分别达到9个月和24个月。
【图片来源网络】
上海店的后厨同样发现,“草原嫩烤羊排”实际使用速冻生制品,“葱香烤鱼”为腌制冷冻鱼,“完熟番茄牛肉酱”则是带包装袋水加热后直接使用。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画面通过新闻直播实时传递,消费者看到的是冷藏库存、预加工食材和工业化流程。这与贾国龙口中“100%不是预制菜”的声明形成强烈反差。
【图片来源网络】
事件源于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西贝,指出其菜品大多为预制菜,且定价过高。他表示“实在太恶心了”,引发大量网民共鸣。
图片来源网络
贾国龙迅速回应,否认预制菜指控,还高调宣布采取法律手段。西贝官方推出“罗永浩菜单”,承诺不满意可退单,并开放后厨参观。
【图片来源网络】
结果,媒体探访不仅未消除质疑,反而加剧了消费者对西贝产品真实属性的困惑。
事实上,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的定义,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被划入预制菜范畴。西贝的操作模式符合这一标准。但消费者对“现炒现做”的理解更接近于传统厨房现场烹饪,而非中央厨房配送、门店复热的模式。
这种认知差异成为本次事件的核心矛盾。
争议爆发后,西贝营业额连续两日下跌超过100万元。不少消费者表示将减少去西贝用餐,品牌声誉受到实质性损害。
舆论场中出现多种声音。部分消费者支持罗永浩,认为西贝价格与品质不匹配,一道白菜炒粉条定价达到普通餐馆两倍,分量却更少。也有网友质疑罗永浩借题发挥,明知价格与制作方式仍进行吐槽,有博流量之嫌。
【图片来源网络】
行业专家指出,本次风波关键在于消费者知情权。餐饮企业应当明确标注菜品制作方式,让顾客自主选择。
也有分析认为,西贝事件折射出餐饮工业化运营与消费者传统认知之间的断裂。
【图片来源网络】
罗永浩在直播中表示,他原本只是发泄情绪,热度很快会过去。但贾国龙的激烈反应让事件升级。“既然这样那就把这件事往大了搞吧”,他说。
【图片来源网络】
贾国龙则坚持“生意可以不做,但是非必须得辩”。这种强硬态度在服务行业中显得异常突出。
有评论认为,餐饮业本质是服务业,应当虚心接受反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顾客抱怨几句就要起诉,甚至曝光他人消费细节,这种态度恐影响品牌长远发展。
西贝主动邀请媒体探访后厨,本意是自证,结果却变成自曝。一抽屉一抽屉的“科技与狠活”被镜头记录下来,与其标榜的“非预制”形象形成刺眼对比。
这场由企业负责人亲手推动的“公开验证”,最终成为一场信任灾难。整个事件中,企业负责人的应对方式被指傲慢。有观点直言,这种态度终将付出代价。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多家餐饮品牌开始重新审视菜单标识和信息透明度,增加菜品制作过程的说明。关于预制菜标准的讨论再次升温,相关规范有望进一步完善。
在这场风波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餐饮行业如何重建信任,如何在工业化效率与消费者期待之间找到平衡点。
来源:呱呱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