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始病理报告明确为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WHO 2级),部分间质黏液样变性。免疫组化指标里,ER、PR部分呈阳性,意味着肿瘤对激素有一定的依赖性;HER2虽强着色但无扩增,Ki-67约60%,说明肿瘤细胞较高的增殖活性。
这位39岁的女性在确诊乳腺癌之际,便已伴随骨转移,好在并无骨痛之苦。
初始病理报告明确为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WHO 2级),部分间质黏液样变性。免疫组化指标里,ER、PR部分呈阳性,意味着肿瘤对激素有一定的依赖性;HER2虽强着色但无扩增,Ki-67约60%,说明肿瘤细胞较高的增殖活性。
彼时,综合病情考量,选择了一线CDK4/6抑制剂+AI+OFS骨保护治疗方案,使患者避开了化疗可能引发的强烈不良反应。
然而,治疗约7个月后,形势急转,检查发现肝脏出现可疑转移灶。患者本身患有脂肪肝,护肝药也一直未停,且治疗期间白细胞跌至3.9,这给病情的判断与后续治疗增添了复杂性。
MR检查显示肝脏多发结节,部分考虑为转移,部分血管瘤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基因检测结果则提供了新的线索,BRCA1等基因存在变异。这些基因变异并非小事,它们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转移倾向以及对不同治疗的敏感性紧密相连。
如今,病情已进展到肝转移阶段,原治疗方案需重新审视。鉴于基因变异情况,可尝试探寻能精准作用于变异基因的靶向药物,从根源上抑制肿瘤生长。
考虑到白细胞降低,后续治疗需兼顾骨髓抑制风险,调整药物剂量或使用升白药物。对于肝脏问题,在护肝基础上,结合肝转移灶情况,可以选择局部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等。
如果你对自己的病情有疑问,可以向我提出,看到后给予回复!
来源:郭乃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