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端从邻居角度看两位大师:温柔、坚定、充满智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14:59 1

摘要:陈端作为他们的邻居,用温情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些年与张世英、赵宝煦两位伯伯相处的点滴。这些故事,不只是个人回忆,更是一段知识分子在风雨年代坚持信仰、传递光亮的群像素描。

在北大中关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邻居。他们是教授、学者、诗人、哲学家,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陈端作为他们的邻居,用温情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些年与张世英、赵宝煦两位伯伯相处的点滴。这些故事,不只是个人回忆,更是一段知识分子在风雨年代坚持信仰、传递光亮的群像素描。

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两位令人敬仰的邻居,看看他们的生活、人格与学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发光发热,照亮身边的人。

张世英先生是中国哲学界公认的大师。他的文字深入浅出,他的思想深邃辽远,但他本人却异常亲切,像一位总是微笑着的老邻居。

陈端与张家结缘,起初是通过张先生的妻子彭兰教授。彭教授是北大中文系的才女,曾是诗人闻一多的学生。两人的感情从诗开始,也以诗作结。彭兰的诗里,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既豪爽又婉约。可惜她早逝,未能与陈端相见。

真正接触张先生,是通过他的儿子张晓岚。在整理关于中关园的回忆录时,陈端有幸收到张先生赠送的《我的思想家园》一书,并请他为自己的一本散文集题名。

张先生不仅欣然答应,还特地手写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赠与作者,鼓励她在人生道路上要有远见、有坚持。

张先生的书法清新有力,富有哲思,仿佛每一笔都在说话。陈端将其珍藏至今,每次看到都仿佛听到他在耳边温和地鼓励:“要向前看,要走你自己的路。”

在一次拜访中,陈端亲眼见到这位近百岁的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家中四面书柜环绕中侃侃而谈,话题从东京时局聊到电脑操作。他将哲学活成了生活,把“诗意地栖居”变成了现实。

张先生主张“童心—自由—审美—诗意”的人生路径,推崇“栖居大地,仰望星空”的哲学境界。他不仅讲,还身体力行,成立了张世英美学哲学基金,鼓励年轻人潜心学术、不慕名利。他的离去,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谢幕,但他的思想和精神,还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延续。

另一位邻居赵宝煦伯伯,则是政治学界的泰斗。他祖籍浙江,北京出生,普通话标准得像播音员,语调温柔得像春风。小时候,陈端在小区里玩耍,总能听到他亲切地叫自己小名。

赵先生不仅是学者,更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他尊老爱幼,对人温和从容,即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也未曾对身边的邻居表现出一点冷漠。他的这种“民国范儿”,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骨子里的修养。

赵先生在60年代正值事业巅峰,重建北大政治系,后更名为国政系,担任系主任。但他始终低调内敛,从不张扬。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不仅做学问,还爱画画、写诗、搞收藏。他的翠竹工笔画细腻婉约,水墨山水气势磅礴,诗句里蕴含着浓浓的思乡情。

但这样一位有才有德的学者,却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对待。红卫兵冲进他家,打骂、羞辱、抄家……他被强行搬出中关园,住进破旧小屋,后来还被多次送进“牛棚”劳改。

即便如此,赵先生没有怨言,反而主动担当,团结师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和学术。他还亲自为中关园的孩子们写留学推荐信,扶持后辈。他的晚年生活简朴,心境豁达,直到生命最后,他都在写作、在画画、在教书。

他为《我们的中关园》写诗作序,提到那片曾经孩子们玩耍的小草地。字里行间,透着温柔,透着坚定,也透着知识分子的深情与责任。

张世英和赵宝煦,这两位学者,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政治学者,但他们都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士”。他们不是象牙塔里的清高者,而是走进生活、走进人群、走进历史的智者。

他们的命运,映照着一个时代;他们的坚持,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

今天,我们重读他们的故事,不只是怀旧,更是在寻找一种精神坐标——在喧嚣复杂的当下,我们是否还记得,曾有人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是要有温度的;真正的学者,是要有人格的。

来源:墨兰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