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3万”——手机弹窗跳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地铁里几个穿亚马逊黄马甲的小哥同时骂了句脏话。
“7.3万”——手机弹窗跳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地铁里几个穿亚马逊黄马甲的小哥同时骂了句脏话。
他们刚下班,耳机里还响着系统提示“您有新的派单”,结果官方说“就业超预期回暖”,听起来像黑色幽默。
不是大家玻璃心,而是算法比总统先知道谁没饭吃。
送外卖的、捡仓库小时工的、开网约车的一整月连轴转,到月底一看流水,扣掉油费、电池租金、平台抽成,时薪勉强够买半张披萨。
统计局把他们算成“新增就业”,可没人问一句:这份“业”到底养不活人?
更离谱的是,数字还能“倒带”。6月、5月的数据被悄悄砍了8万,像剪电影胶片,一剪子把高潮戏份扔地上。
被炒的是劳工局长,背锅的却是整条街的小时工——他们连发声的群都没有,只有后台AI不停弹窗:“今日未达单量目标,影响次日派单优先级。
”
大洋另一边,日本答应的5500亿美元“友谊红包”,到账1.1%,连塞牙缝都不够;欧盟那6000亿更鸡贼,九成写在PPT里,钱还在私人基金账户里睡大觉。
华尔街的分析师干脆把这类承诺叫“ ghost money ”——看得见,摸不着,年底写报告时拿来凑字数。
于是工厂迁去越南,苹果在河内旁边圈地盖厂房,美国本土招工海报从“长期稳定”改成“干一天算一天”。
有人吐槽:德国怎么就不翻车?
人狠话不多,直接给外卖员、直播带货的、代遛狗的全拉进“零工观测站”,每周刷新,谁接了几单、社保断没断,一清二楚。
政客想改数字?
先过议会那帮数据狂魔的关。
美国这边倒好,局长被炒第二天,白宫发言人还在念稿:“就业市场依旧强劲。
”台下记者刷着手机,看着自己Uber司机账户里刚被扣掉的“高峰溢价”,齐翻白眼。
最扎心的是,连“润”学都内卷。
以前说“混不下去就去跑滴滴”,现在滴滴都嫌城市饱和,把新人候名单排到三个月后。
加州一位程序员被裁后去开网约车,头一周流水三百八,扣掉租车费倒欠平台七十。
他把里程表截图发推特,配文:“官方说我再就业成功,可我为什么连油都加不起?
”转发十万,点赞破百万,评论区一水儿的“+1”,活生生把推特刷成大型诉苦现场。
所以别光盯着7.3万还是25.8万,数字背后真正的故事是:当零工变成“主工”,当算法替代工头,当跨国资本像候鸟一样逐利而飞,传统就业字典里那行“稳定收入、社保、升职”正被批量删除。
政客互甩黑锅,统计表格修修补补,而普通人的饭票还在一路下修,下修,再下修。
能破局吗?
短期别指望。
长期看,先把“就业”二字拆开来:到底是有活干,还是有钱拿,这两件事得分开算。
只要统计口径继续把“接一单外卖”和“工厂签三年合同”混为一谈,寒冬就远没到头。
至于街头那些黄马甲,他们才没时间看数据,手机一震,又得去抢下一单——抢得到,今晚加份芝士;抢不到,回家煮面,连蛋都省。
来源:安逸微风7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