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朗特别抓住加沙战争不放,强调以色列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行动背后有G7国家武器、资金的加持。“口口声声说人权的人,却同时在支持一场血淋淋的战争。”这等犀利表态让G7自己也尴尬不已。
七国集团(G7)最近针对伊朗的一份声明,再次引爆了国际舆论。
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与欧盟,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指控伊朗情报部门“跨国恐吓”异见人士,甚至涉嫌策划绑架、暗杀。
接着还有黑客攻击的指控:据称伊朗支持的“汉达拉黑客团队”曝光了流亡记者的个人信息。西方想用这些“证据”把伊朗刻画成不守规矩、滥用网络战的“跨境打手”。
伊朗外交部毫不留情地反击,公开声明称这通指责完全是政治炒作,却遮住了真正的“混乱制造者”——那些常年在中东动武、封锁、制裁并干预别国内政的西方国家。
伊朗特别抓住加沙战争不放,强调以色列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行动背后有G7国家武器、资金的加持。“口口声声说人权的人,却同时在支持一场血淋淋的战争。”这等犀利表态让G7自己也尴尬不已。
从双方声明看,伊朗和G7的对峙不只是外交辞令上的“互呛”,而是深层次的舆论争夺。G7拿伊朗“威胁论”说事儿,希望维持中东地区的主导权,还能转移外界对加沙危机和西方责任的注意力。
伊朗则利用加沙局势反戳G7“道德双标”,把自己塑造成被西方“妖魔化”的“独立者”,从中拉拢同情与支持。
在这种针锋相对下,原本就脆弱的国际合作环境更难推动。
G7与伊朗互相甩责任:西方要拿“跨国打压异见”做文章,追加新的制裁或损害伊朗声誉;德黑兰翻身就用加沙问题堵回去,直言“你们纵容以色列的大杀伤性军事行动,却来教训别人怎么做人”。结果是大家各执一词,网络安全、人权保护和反恐协作愈发陷入“你骂我,我骂你”的困局。
这种舆论大戏背后,是新旧国际秩序的巨大撕裂。昔日西方能在全球舞台上“话语一声”,但如今互联网放大了不同阵营的发声渠道,打破了“物理封锁”。
当美国、加拿大等G7成员试图主导对伊朗的负面论调,伊朗则拿以色列在加沙的炮火做反证,立马让西方陷入尴尬。便是“谁也别想把对方压得抬不起头来”,真相常常变成政治操作的牺牲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争吵可能引发额外的麻烦。G7声明若进一步升级,伊朗或面临更严苛的金融与技术封锁,同时引发伊朗在中东势力范围的反制。伊朗肯定不会乖乖配合,上次西方想全面封杀伊朗核项目时,就发现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中东的各种联盟和对抗瞬息万变。
双方激烈互怼下,最受影响的却往往是普通民众。西方严厉制裁伊朗,带来的通胀与经济困局,直接摧残基层生活;以色列继续在加沙升级行动,平民死伤数字不断攀升。
人权、高尚理想、自由等口号全趋于“标签化”,都被用来抢占舆论先机,却少了真正解决问题的耐心。
眼下,G7和伊朗都在角力:一方想继续维系旧秩序和全球话语权;另一方则把自己当成反击西方霸权的旗手。
但世界早已不是单向度的电视新闻时代,信息传播多元化让每一个争议点都能在不同群体中酝酿成截然相反的结论。谁能笑到最后?也许谁都不能,因为舆论撕裂只会让现实问题更难收场。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G7再怎么发声明,也难像过去那样“一言九鼎”;伊朗也未必能彻底扭转全球印象。
加沙的硝烟依旧在燃,全球舆论越是翻腾,越显出这一切的矛盾与荒诞。在这个局面下,最缺失的恐怕是务实解决问题的理性与合力。真正的死结,还极可能在加沙废墟和一份份“受害国”的孤证中继续延伸。
来源:BOSS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