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6月份,一块刻着“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的神秘石刻,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尕日塘地区被发现。由于罕见的内容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块石刻迅速成为讨论的热点。
今年的6月份,一块刻着“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的神秘石刻,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尕日塘地区被发现。由于罕见的内容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这块石刻迅速成为讨论的热点。
有人称其为“秦代遗珍”,也有人质疑它是现代人为造热点而伪造的。直到今年的9月份,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团队正式发布研究结论,确认这块石刻确为秦代时期原址遗留文物,并正式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这块石刻位于海拔4306米的高原地带,是目前已知唯一一块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它的发现不仅改写了秦代活动范围的历史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场围绕科技考古与多学科协作的现实讨论。
石刻上的字引发了大量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内容更像是后人杜撰的神话故事。毕竟,昆仑山在古代文化里常与神话、仙人、采药等想象联系在一起。
再加上字体清晰、刻痕规整,不少网友怀疑这不过是现代人刻上去的“仿古品。
但也有观点指出,秦始皇确实有求仙问药的历史记载。而从地理上看昆仑山脉在当时已被认知为西方极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这种带有神圣使命的遣使行为,在当时的情况判断是很有可能的。
质疑声之所以一直有,是因为这类刻石的真伪,光靠肉眼和经验判断很难达成共识。直到国家文物局介入局面才出现转机。
此次官方鉴定过程中专家组引入了信息增强技术、元素分析、风化测试等多项科技手段。检测发现石刻使用的是符合秦代工艺的平口工具,刻痕内存在风化次生矿物,与石刻表面风化程度一致,排除了近期刻制的可能。矿物分析也未发现现代合金工具使用的痕迹。
这次事件石质文物保护、古文字学、秦汉考古、书法篆刻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了论证。他们分别从材料老化、字体风格、时代背景、书法技法等角度提供分析依据。
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考古中靠个人经验判断的现象,使得这次结论更具说服力。回顾2009年曹操高陵的考古争议,就能看出经验判断在公众层面难以服众。而这次,多学科协作+科技检测的模式,提供了一种更客观的解决方法。
尕日塘秦刻石的发现,还带来了一个额外意义:它是目前所知海拔最高的秦代原址文物。
这不仅说明秦代的势力可能已深入高原边缘,也表明当时中央政权对西部求仙与探索行为的持续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块石刻的原址保存状态良好,在野外暴露环境中能够完整保留两千多年,说明其地质环境稳定也为后续考古研究提供了独特样本。
尕日塘秦刻石的争议,最终被技术手段和多学科协作所化解。这场争论的意义早已超出文物真假本身。
它让人们看到在信息传播快速、质疑声音频繁的当下,仅靠主观判断和经验已经难以服众了。而科技考古所提供的第三方证据,让大家更加清楚的知道是为什么。
考古的核心是还原历史。但要做到真正还原,必须依靠真实的证据。科技和多学科协作,这不是削弱人文精神,而是为历史注入更加让人相信的理由。
这块刻石从一个真假之争的焦点,转变为科技考古方法实践的范例。它提醒我们每一块石头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次时代的回声。为了听清这回声需要的不仅是耳朵更是工具和方法。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