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最新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2.4%,低于2024年的2.9%。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关税上调、供应链压力和高债务负担正成为扼制全球经济发展的四大枷锁。
美元指数跌至97.98、全球贸易增长从3.3%骤降至1.6%、中国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9.3%——这一系列数字勾勒出2025年全球经济的严峻画卷。
联合国最新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2.4%,低于2024年的2.9%。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关税上调、供应链压力和高债务负担正成为扼制全球经济发展的四大枷锁。
与此同时,中国8月经济数据显着低于预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至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3.4%,固定资产投资单月同比降至-7.1%。全球经济何时才能走出这片迷雾?
经济不景气已经形成一股全球性寒流。美国债务占GDP已达121%,利息支出甚至超过了国防开支;欧元区同样脆弱,意大利债务占GDP高达140%。
全球贸易萎缩尤为明显。根据预测,全球商品贸易可能在2025年下半年出现收缩,增长幅度将从2024年的3.3%骤降至2025年的1.6%。
美元贬值年内已近10%,美元指数跌至97.98,这一方面提升了美国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对美元信心的动摇。
在中国,内需不足成为突出挑战。8月数据显示,青年失业率边际抬升至5.3%,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9.3%,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复苏不会一蹴而就。基于政策滞后效应和结构性挑战,复苏将分为两个阶段:
短期(2025年底至2026年中):部分领域企稳,但整体复苏有限。中国等经济体因政策加码,可能初见成效,但房地产和全球贸易拖累仍存。
中期(2026年底至2027年):如果政策协调和国际合作加强,全球经济有望逐步回归2.5%-3%的趋势增长。
中国若有效解决房地产风险和内需不足问题,增长或稳定在5%左右。这一预测的前提是不发生重大黑天鹅事件,如贸易战升级或金融危机。
经济不景气将通过组合方式结束,而非单一事件驱动。
政策刺激主导复苏货币政策宽松已成为全球共识。美联储利率已降至4.25%-4.5%,中国可能跟进降息以降低融资成本,特别针对房地产和中小企业。
财政政策也在加力。中国四季度预计推出增量措施——扩大消费补贴(如“以旧换新”)、加快基建投资、发行特别国债。美国若调整关税政策(如降低对印度关税),可减少贸易摩擦。
房地产稳定措施尤为关键。中国需要更大力度政策(如商品房收储、放松限购)来遏制房地产下行,这是结束不景气的必要条件。
结构性改革推动长期转变供给侧调整已经展开:压缩制造业过剩产能、扩大服务业产能(如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提升生产率。
新兴市场加速去美元化进程,增持黄金15%,推动本币贸易结算,减少对美元依赖。对战略安全产业(如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将支持长期增长。
全球协同与市场自适应贸易紧张关系缓解是关键。若美国降低关税壁垒,全球供应链压力将减轻,贸易增长有望恢复。
金融市场正在自我调整。美元贬值若可控,可增强美国出口竞争力;股市调整后,资金可能回流实体经济。
新兴市场内部消费增长(如亚洲内部贸易增20%)可部分抵消发达经济体疲软,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经济复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临多重风险:
贸易战升级(如美国对中国或印度加征新关税)可能延长不景气;美国债务危机失控或美元信用崩塌,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风险扩散,导致内需进一步萎缩。
但同时存在上行机会:政策超预期发力(如全球协同降息、大规模财政刺激);技术突破(如AI提升生产效率)或能源转型加速。
未来六个月将是关键观察期。四季度中国财政货币政策能否止住内需下滑趋势,美联储利率政策如何调整,美国大选后贸易政策是否转向——这些因素将决定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表。
新兴市场去美元化趋势和科技投资增长正在为未来复苏播种。历史表明,经济永远有周期,这场不景气终将过去,但它的结束方式取决于今天的政策选择和国际合作。
世界经济正站在十字路口,政策制定者的选择将决定我们是走向持续复苏,还是陷入长期停滞。
来源:积极生活的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