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说上次接女儿放学时,女儿紧紧抓着她的衣角,小声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大家好,我是梓宸爸爸~
有次我姐过来找我聊天。
她说上次接女儿放学时,女儿紧紧抓着她的衣角,小声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看着女儿红红的眼眶,我姐心里咯噔一下。
细问之后才知道,班上有几个女生最近总对她指指点点,体育课分组时故意不选她,午饭时一见她靠近就突然安静。
7岁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哭了:“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样的场景,有多少家长正在经历?
就在前不久,邻居家小男孩因为“长得胖”被同学取难听的外号,如今每天早晨都闹肚子疼不肯上学。
同事读初中的女儿更严重——因为拒绝给同学抄作业,书包被扔进垃圾桶,如今需要看心理医生...
霸凌从来不只是身体上的伤害。
那些刻意回避的眼神、悄悄传播的谣言、故意排挤的小团体,像一根根看不见的针,刺穿孩子的自信心和快乐。
最让人心痛的是,很多孩子甚至不敢告诉父母。
他们默默承受,以为是自己不够好、不配被喜欢。
有的孩子从此戴上“假面具”,勉强迎合他人;有的则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相信任何人。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最后一个知道真相。
等到发现时,孩子心灵的伤口已经结痂又撕裂反复多次。
女儿后来告诉我姐,她最初不敢说的原因是担心“告状会被更讨厌”。
其他孩子则有各种顾虑:
“爸爸妈妈已经很累了,不想让他们担心”
“如果说出来,那些同学会说我是爱哭鬼”
“也许真的是我自己的问题”...
这些想法让我们心疼,更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方法,让他们能够坦然求助?
经过这次事件,我姐请教了多位儿童心理专家和老师,总结出下面这些实用方法。
如今分享给大家,希望家长们都能教会孩子,让孩子远离伤害。
第一步:早期识别信号
孩子可能正遭遇隐型霸凌,如果出现:莫名抗拒上学、学习成绩骤降、经常“丢”东西或索要额外零花钱、睡眠或食欲改变、不再热衷以往喜欢的活动...
第二步:有效的沟通技巧
不要直接问“是不是被欺负了”,这会让孩子更加防御。
试试:
“最近学校有什么新鲜事吗?”
“有没有哪个同学最近不太开心?”
“如果你遇到麻烦,会怎么解决呢?”
让孩子画出学校的场景,或者通过玩偶角色扮演,往往能发现端倪。
第三步:实用的应对策略
教会孩子坚定的身体语言:挺直站立,目光平视,用清晰的声音说“我不喜欢这样”
帮孩子建立“支援小队”:识别出班上哪些同学和老师可以信任
通过情景模拟练习回应,比如当被取笑时可以说:“那是你的看法,我不同意”
鼓励孩子记录下发生的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
经过这次事件,我和我姐意识到,与其等霸凌发生后再干预,不如提前给孩子穿上“心理铠甲”。
这意味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明白:真正的好朋友不会让你感到难过和孤独;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利;求助是勇敢的表现,而不是懦弱。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深信: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安全港湾,父母永远会相信和支持他们。
最近我姐和她女儿一起读了一套特别为儿童设计的反霸凌意识书,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和生动插图,讲述了各种校园情境下的应对方法。
女儿最喜欢书中一个叫“勇敢小超人”的角色,他教孩子们如何区分玩笑和伤害、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什么时候该寻求帮助。
如今她遇到不开心的事,会模仿书里的方法说:“你这样做让我很难过,请停止。”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有专门给家长阅读的指南,教我们如何发现迹象、如何与学校有效沟通、如何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有人说,养育孩子就像放风筝——既要放手让他们飞翔,又要牢牢握住那根线。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无法时时刻刻保护孩子,但可以给他们带上自我保护的“安全绳”。
这套书就是这样的安全绳,它不教孩子仇恨或报复,而是教会他们尊重、勇气和智慧。这才是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最好的护身符。
也许下一个开学日,你的孩子还会遇到挑战,但他们会更加从容地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而这,就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持有家庭指导师、高级绘本阅读指导师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专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每天分享现代化科学育儿知识和经验。
来源:洁涵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