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一个以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合作立国的国家来说,官方提出“自给自足”,意味着什么?这是现实所迫,还是战略转变?
对一个以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合作立国的国家来说,官方提出“自给自足”,意味着什么?这是现实所迫,还是战略转变?
从2023年10月新一轮加沙冲突爆发以来,引发了区域局势的急剧恶化。
卡塔尔、土耳其等中东国家,被以色列情报部门指称在背后资助了大量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传播反以舆论。
内塔尼亚胡在讲话中说:“敌对国家通过操控舆论,将我们推向孤立。”
已经体现在现实经济中,2025年上半年,德国、挪威和比利时等国家陆续宣布,对以色列实施武器零部件的出口限制。
一些以色列国防企业在参加法国、英国举办的国际军火展时,被主办方拒绝发放参展许可。
原本依赖出口的高科技防务产业,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直到2025年9月,内塔尼亚胡才首次以正式身份坦承这一局面。
内塔尼亚胡在会上警告说:“我们可能在研发和生产方面陷入死胡同。”
以色列长期依赖从欧美国家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一旦这些渠道被掐断,本土制造业将难以维系。
这种孤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包括经济制裁、投资流失以及技术合作中断。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被动求生的姿态,是在全球供应链受限背景下的无奈之举。但也有人指出,这也许是以色列在被动局势下寻求主动转型的一种方式。
以色列的科技实力在全球有目共睹。
从农业科技到网络安全,从医疗设备到人工智能,多个领域拥有领先技术。
内塔尼亚胡在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拥有科技优势,这将使其他国家即使想孤立我们,也不得不保持某种依赖关系。”
说明以色列的“技术筹码”仍具交换价值。
但问题在于,技术是否仍能在政治风险面前发挥足够的缓冲作用?
过去一年,已有多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因舆论压力而终止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
在讲话中,内塔尼亚胡还指出:“当前世界已分裂为多个阵营,而以色列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
没有明确的盟友保障,又试图保持自主立场,使得以色列在当前国际格局中处于“既不被接纳,也不被支持”的尴尬状态。
中立反而可能被视为“不可靠”或“不可控”,进而被边缘化。
孤立既是外部施加的,也是内部选择的一部分。
以色列所面临的,并不仅仅是供应链的断裂,更是一种全球信任的塌陷。
自建国以来,以色列始终以“连接世界”为自身发展路径。
从军事援助到高科技出口,从国际资本到文化交流,其国家模式高度依赖全球化。
如今在风暴中维稳,在孤立中自救。
但无论这场“自给自足”的转型最终是否成功,以色列都已经走上了一条与以往不同同时充满挑战的路。
来源:时代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