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诗人的名字叫做阿卜杜勒·加尼·阿勒迈克拉菲。他的文学生涯起点,和人们想象中的“成功作家”完全不同。小学六年级辍学,被村里人嘲笑,被称为“失败者”,甚至被父母训斥、邻居排斥,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有一位也门诗人,他一共出版了13本著作,他的诗作被翻译、传播、分析。但他却没有完成小学教育。
这位诗人的名字叫做阿卜杜勒·加尼·阿勒迈克拉菲。他的文学生涯起点,和人们想象中的“成功作家”完全不同。小学六年级辍学,被村里人嘲笑,被称为“失败者”,甚至被父母训斥、邻居排斥,是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一个没有受过完整正规教育的人,真的能成为优秀的诗人吗?他的成功,是个例,还是一种可能被低估的路径?
在很多人眼中,教育程度等于人的发展潜力。学历越高,能力越强。这种观念在也门农村也是根深蒂固。阿勒迈克拉菲从小就不安分,讨厌学校。他在六年级时彻底辍学后。村里人开始议论他,连母亲都劝别的孩子离他远点。
但他没有放弃阅读。他跟着祖父学习《古兰经》,背诵了十五卷,打下了语言基础。他读故事书、民间传记、阿拉伯古典诗歌,也读西方文学。他的阅读面非常广,涵盖了《一千零一夜》《悲惨世界》《罪与罚》,甚至还有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他不靠课堂学写作,而是靠阅读和模仿。他十五岁开始写随笔和故事,做老师的几位亲戚不相信是他写的。这种质疑反而成为了他坚持写下去的动力。
他第一次把自己的文章寄到报社,没有人引荐、没有人帮忙,但那篇文章很快就被发表了。当他被质疑写的文章“这么像抄的”时,他反而更高兴了,因为这说明他的文字达到了被认可的水平。
在也门这样一个资源匮乏、教育不普及的国家,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没上过中学的人能成为作家。但阿勒迈克拉菲用写作证明了自己。他不是靠学历,而是靠表达情绪、记录经历、观察世界。
他的写作动机也很简单。他曾说,“我写作是为了抒发被压抑的感情,而不是为了诗歌本身。”
当他的第一首诗被发表在《共和国报》上。他把报纸拿给父亲看。父亲原本还对他辍学耿耿于怀,但读到诗中那种只有亲人才能理解的情感,他承认了这首诗是儿子写的。他把诗拿给朋友看,甚至找来当地一位大诗人点评。这位诗人说:“你写得很自然。”这句话给了阿勒迈克拉菲更大的信心。
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专业诗人”,因为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写的诗,却让很多读者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冲击与思想深度。
很多人以为,文学创作需要圈子、资源、出版渠道。但阿勒迈克拉菲在这方面几乎一无所有。他没有导师,没有编辑带他入行。他靠的是互联网。
他旅居海外22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拥有了自己的房子、电脑、网络,也建立起个人图书馆。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作品,逐渐被文学圈注意。他的作品被翻译,在西方出版和传播。
他在海外出版了6本书,建立了稳定的读者群。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但作品中有真实的情绪,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说:“每一部出版物都代表了我生命和创作经验的一部分。”
他的影响力不是靠体制渠道,而是靠作品本身的穿透力和网络带来的传播效应。
有人以为他回国后会受到欢迎。毕竟他代表了也门文学走向世界。他也曾这样期待过,幻想能在故乡山水间自由写作。但现实却让他失望。
他发现,自己反而成了嫉妒和排斥的对象。他曾经信任的人在背后议论他,有些人甚至希望他失败。他还发现,当地的文化活动大多局限在官方框架里,文学的自由空间非常有限。
在回国后,他选择开一家小店,维持家庭生活。同时继续写作,但不再期待社会环境的改变。
阿勒迈克拉菲的故事,和普通的励志故事不一样。他用13本著作告诉我们:教育不是通往文学的唯一路径,创作也不是高学历者的专属权利。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