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昌县水源镇地处河西走廊冷温带干旱区,坐拥北纬38°黄金种植带,昼夜温差大、隔离条件好,是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的核心基地,2025年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近年来,水源镇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抓手,聚焦玉米制种主导产业,探索“三链融合、四环发力、三维提升
永昌县水源镇地处河西走廊冷温带干旱区,坐拥北纬38°黄金种植带,昼夜温差大、隔离条件好,是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的核心基地,2025年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近年来,水源镇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为抓手,聚焦玉米制种主导产业,探索“三链融合、四环发力、三维提升”发展路径,推动农业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跨越,从“单一种植”向“全链增值”升级,走出了一条产业强镇富民之路。
水源镇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
“三链融合”谋新篇。锚定“井灌农业优势、制种产业根基、富民特色产业”核心定位,聚焦“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优化”三链融合思路,着力构建 “镇域统筹布局、村域特色发展、全域差异协同”产业格局。一是统筹谋划兴镇域。依托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品牌优势,择优选择5家玉米制种企业、1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参与产业强镇建设,全域谋划玉米生产精选、种子分拣包装、休闲农业建设等项目7个,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撬动地方财政及社会资本3150万元,以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 玉米制种基地为目标,推动制种产业从“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转型,为产业提质增效筑牢根基。二是靶向施策强两村。精选两个产业基础好、引领带动强的行政村,打造示范标杆,形成联动格局。宋家沟村聚焦“特色加工+休闲农业”,盘活闲置资源发展榨油、番茄制酱、传统烤饼等精深加工,延伸“美食+休闲+销售”链条;西沟村主攻“高标准制种+全链条配套”,依托企业建成5500亩精品制种基地,形成“育繁推一体化、产销加一条龙”模式,两村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成为镇域产业发展的“双翼”。三是联农带农优机制。始终将“农民增收、集体壮大”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土地+订单+劳务+服务”联结机制,确保产业发展红利精准惠及农户,让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预计2025年宋家沟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4.65万元、增长27.9%,西沟村达76万元、增长16.9%,带动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12万元,村均达46.5万元以上。
水源镇玉米制种基地开展飞防作业
“四环发力”破难题。强化“县级领导包抓、乡镇领导主抓、部门协同共抓”责任机制,聚焦“基地建设、主体培育、链条延伸、联农网络”四大关键环节,精准破解“基础弱、主体散、链条短、带农浅”产业发展难题。一是建强标准基地,夯实产业“压舱石”。依托石羊河流域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机井水肥一体化设施438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万亩,占可耕种面积的 88.5%。稳步实施玉米单产提升项目,推广“密植精准调控+水肥精准系统”技术,实现亩均节水10%、增产5%、增收140元以上,2025年制种玉米面积达5.6万亩,预计平均亩产达800公斤以上,为产业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提供坚实支撑。二是育壮链主主体,激活产业“发动机”。坚持“龙头引领、合作社联动、家庭农场补充”多元主体培育模式,充分发挥金昌市现代玉米种子产业创新联合体引领作用,着力构建多层级产业经营体系。目前已引进培育玉米制种企业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示范性农民合作社32家(国家级1家、省级4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9家,有力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全镇土地流转率达80.9%,为玉米制种规模种植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延伸加工链条,打造产业“增长极”。围绕“稳基地、扩加工、提效益”主线,启动实施农丰种业玉米种子自动化精选、金大地种业玉米制种生产加工项目等重点项目,2025年新增玉米制种自动化生产线3条,并配套脱粒、筛选、精选、二维码追溯等设备,全镇玉米制种综合年加工能力从6万吨提升至7万吨,种子精加工率、合格率分别达60%、100%,形成“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链模式,预计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四是织密联农网络,搭建富民“连心桥”。聚焦增强优势特色产业联农带农实效,完善“土地联结稳收益、订单联结降风险、劳务联结促就业、服务联结增渠道”四种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在产业链各环节稳定获益。推行“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种植,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种植方案,实行保底价收购,全镇土地流转费稳定在800元/亩以上,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8万亩,玉米制种订单率达100%。制种企业年均提供临时性岗位1000余个,优先吸纳脱贫户、低收入户,人均年务工收入达1.2万元以上,宋家沟村仅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就直接带动30名留守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既顾家又增收。
金昌市农丰种业有限公司制种玉米种子精选生产线
金昌市农丰种业有限公司制种玉米种子脱粒生产线
金昌市农丰种业有限公司制种玉米种子仓储车间
“三维提升”显成效。紧扣“强镇筑基、富民增收、绿色转型”发展目标,聚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维度协同,推动产业发展成果实现多元价值统一。一是经济效益“节节高”。坚持“点面结合”,依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预计2025年上半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达2.5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62元,制种产业贡献全镇农民收入达75%以上;通过加工链条延伸、产品品质提升,全镇玉米制种产业全链产值突破3.5亿元,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壮大”三重目标。二是社会效益“层层实”。坚持“筑巢引凤”,2025年有47家玉米制种企业入驻全镇11个行政村,建成品牌化玉米制种基地48个3.3万亩,通过加工项目落地与基地用工需求,带动全镇约60%的农户参与玉米制种产业,有效解决了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强品牌建设投入,注册“金雨侬”“珑泽玉”等玉米种籽商标5个,制种产业成为水源镇“金字招牌”。三是生态效益“处处优”。坚持“减量增效”,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通过种肥同播、飞防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15%;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效节水种植技术,预计年节约地下水500万立方米。积极探索“制种—牧草—养殖”循环模式,支持三杰牧草、顺远家庭农场等养殖及饲草加工企业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水源镇立足区域特色,聚焦主导产业,深化联农带农,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水源镇将持续深化“三链融合”,推动玉米制种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迈进,努力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标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来源:盛世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