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虹羽:做一个“给孩子们蛋黄派”的老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17:54 1

摘要:她说,是那个在孩子最沮丧、最自我怀疑的时刻,递上一份温暖与鼓励的人。这份教育理念,源于她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贯穿于她在海亮科技朋辈伴行项目中与每一位学生的相遇。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英语专业,保研至北京大学法律硕士,陆虹羽身上贴着“清北学霸”的标签,却更愿意做一个“给孩子们蛋黄派”的老师。

什么是“给蛋黄派的老师”?

她说,是那个在孩子最沮丧、最自我怀疑的时刻,递上一份温暖与鼓励的人。这份教育理念,源于她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贯穿于她在海亮科技朋辈伴行项目中与每一位学生的相遇。


在跨学科中寻找教育的初心

陆虹羽的求学轨迹,本身就像一段励志故事的开始。

本科清华英语专业,保送硕士北大法律专业,早在本科期间,她就修读了教育学项目证书,旁听教育研究院的课程,从课程设计到教育政策,逐渐构建起对教育的系统理解。

“清华的教育氛围很浓,很多同学都会去考教资,我也是其中之一。”她笑着说,“那时候朋友圈一到查分日,全是晒成绩的。”

在她看来,清北的学生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除了个人努力,更离不开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成长环境。“我们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大多在学业上有天赋、有方法,也应该有责任把这种‘可实现的成功’传递给更多人。”

她坦言,在清华北大这样的环境中,人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竞争太激烈了,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只是一个平凡的、没有闪光点的人。”

正是这种焦虑,让她更渴望通过教育“与更远地方的孩子们建立连接”,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找回属于自己的意义感。

她从英语跨到法律,看似转向,实则延续了她对“教育”与“表达”的双重兴趣。她说,法律和教育一样,都需要理解人、理解规则、理解如何有效地沟通与影响。

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也为她日后在朋辈导师的工作中带来了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人文关怀。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课

2025年2月,陆虹羽通过清华内部的社群渠道了解到海亮朋辈伴行项目,并很快加入其中。

她参与了一对一辅导、驻班课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项目,覆盖了从学业辅导到心理支持的多维需求。

“作为学生,你遵循自己的节奏,按照书本上的客观知识在每一次考试中不断地修正,不断地校准,最后达到一个个人的极限。但作为老师,你要去影响另一个生命。”

陆虹羽说,“有的学生不尊重知识,也不尊重老师,觉得学习没用。“面对这样的孩子,她逐渐意识到教育的边界所在。“你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也要尊重自己作为老师的限度。”她说,“我们不能妄想通过一己之力扭转别人的命运,也不要美化自己没有走过的路。”

她开始学会放下“拯救者心态”,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像拨算盘一样,拨一下动一下。“朋辈伴行的励志教育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我参与的青海海西州和辽宁铁岭项目中,学生们很愿意听到专业发展前景、职业规划、目标建立方法的话题,Try your best,让学生看到具象化的未来,建立目标感,就是在尊重学生,尊重教育。”


真诚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陆虹羽教导过海西州和铁岭的学生,两地学生的不同风格都让她深刻体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坦诚,“这是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的一种我没有的特质。”

孩子们学习态度真诚坦率,没有听懂的知识他们会请教老师再讲解一遍;对于老师的讲解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也大胆在课堂上举手提问。这种坦荡让陆老师反思自己作为“好学生”时的局限——过于爱面子,不敢提问,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在职场也同理,沟通的真谛,或许就在于打破那种虚假的‘和谐’,让真实、真诚的表达发生。”

令陆虹羽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温暖的小瞬间。

一次是朋辈伴特优生学业伴行辅导的学生在项目结束一年后的三八妇女节为她准备了一束康乃馨,她却因事未能到场。“学生很失望,但后来收到其他老师发来的照片还是很感动,那一刻我觉得,教育中最珍贵的不是教会了多少知识,而是你真的被学生记住了。”

“以及我在海西州的班课上,给学生们展示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的捐赠教室标语,我希望通过这些真诚的寄语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遇到低谷,但不要放弃。有一颗坚韧不摧的心有时候比成绩要重要的多,我希望他们从海亮朋辈伴行的励志课堂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坚韧本色,这也是海亮独一无二的价值。”


“做一个给学生蛋黄派的老师”

陆虹羽的教育理念,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给蛋黄派的老师”。

这个词来源于她童年学琴的经历。一位钢琴老师曾当着她的面说“从未见过这么笨的学生”,她一度想要放弃。后来的新老师,不仅教她弹喜欢的曲子,还在考级前送她一个蛋黄派缓解紧张情绪,饿了垫垫肚子。

“我现在还会弹琴,钢琴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那位老师,我可能早就放弃了。”她说,“所以我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给学生‘蛋黄派’的老师——不一定非要教出多厉害的学生,但至少不能让他们因为学习而感到痛苦。”

陆虹羽和朋辈伴行导师团的无数引路人们,如今依然奔赴在点灯路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们一样拥有这么好的条件。要多贴近学生,体会他们的真实需求,如果能通过我们的课,让某个孩子在未来遇到困难时多想坚持一下,那我做的这一切就都值得。”

她也希望,朋辈伴行不仅是一个教育项目,更是一个能让学生感到“被看见、被理解、被鼓励”的地方。

陆虹羽不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导师”,她更愿意做一个有温度的教育者。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清北的光环,更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与真诚实践。她相信教育是“双向照亮”,在陪伴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重构自我。

正如她所说:“我想给孩子们的,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人生的韧性。”而这,或许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样子。

来源:海亮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