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夏末,新德里的外交舞台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战略魔术”,莫迪政府前脚宣布派遣65人特遣队参与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西部2025”联合军演,后脚便与法国敲定百架“阵风”战斗机的军购协议。
2025年夏末,新德里的外交舞台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战略魔术”,莫迪政府前脚宣布派遣65人特遣队参与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西部2025”联合军演,后脚便与法国敲定百架“阵风”战斗机的军购协议。
这一“亲俄”与“亲西方”并存的操作,不仅让北约陷入“愤怒又无奈”的尴尬,更激起欧美舆论的强烈反弹,并引发美国频繁施压与指责。
今年9月16日,当普京身着戎装,亲临在“西方-2025”联合军演的收官现场时,全世界的镜头都捕捉到了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瞬间。
要知道,这只是他近年来第三次在公开场合穿上军装,因此这身衣服传递的信号,远比演习本身更加直白,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操演,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战略大秀。
这次横跨俄罗斯与白俄罗斯41个训练场的庞大演习,本质上扮演了“双重角色”,它既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摔过跟头后,埋头搞技术迭代的“军事实验室”,也是莫斯科拉着一帮非西方朋友,向世界宣告一种全新安全秩序构想的“政治宣言台”。
演习最核心的技术议程,就是把乌克兰战场的“错题集”系统性地改写成未来战争的“标准答案”,这其中,无人化作战的升级最为亮眼。
这次演习,无人机与机器人系统的占比直接拉升了37%,而且参演的无人机里,足有八成是2023年后才下线的新型号。这可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战术思想的根本性变革。
过去的单机侦察模式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是多达50架无人机组成的“蜂群”式突击战术,这背后,是对“特别军事行动”经验的直接转化。
更关键的是,俄军首次将“乌兰-9”战斗机器人,正式编入了机械化步兵连队,这意味着,无人装备不再是配角,而是真正融入了作战编制,从装备的无人化迈向了战术的无人化。
但相比于单一武器的亮相,演习的重头戏其实在“看不见”的地方,俄罗斯这次下大力气测试的是一个覆盖陆海空天电的立体化、网络化的作战体系。
演习首次实现了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与内陆防空力量的数据联动,这听起来很专业,说白了,就是把不同军种的“眼睛”和“拳头”用数据链彻底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大网。
为了验证这张网的可靠性,俄军专门拿出整个演习15%的时间,来测试苏-57战机与S-350防空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
图-22M3远程轰炸机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出动,也都是为了给这个庞大体系增加压力,测试其极限响应能力。
此外一些极具针对性的科目也暴露了俄军的底线思维,比如模拟长达72小时的持续性GPS信号干扰,这明显是冲着哈尔科夫战役中暴露的通信脆弱性问题去的。
演习还专门演练了针对北约在波罗的海地区增兵的应急预案,甚至连部署在白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快速反应流程都过了一遍,这已经超越了常规冲突的范畴,是在为与强敌发生极端对抗做准备了。
如果说技术层面是“练内功”,那么参与方的构成则是一场精彩的“合纵”大戏,这场演习早已超越了俄白双边范畴,成了一个吸引各路非西方力量的磁场。
伊朗希望借此加强自身防务,提升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这是一种务实的“抱团取暖”,而布基纳法索、刚果、马里这三个非洲国家派出作战小组,标志着俄非军事合作从纸面上的理论,真正进入了实操阶段。
而印度此次参与俄白军演的动作,绝非偶然的军事协作,其派遣的特遣队涵盖陆、海、空多军种,并高调使用“深化同志情谊”的表述,直接触碰了美西方对俄孤立的“政治红线”。
有的消息说派了约200人,主要搞后勤保障,有的消息则说是65人的特遣队,专攻特种武器技能,但无论人数多少,印度的动机很清晰,奉行战略自主,在大国之间找平衡,打破西方试图构建的军事孤立圈。
军演期间,俄白两军试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演练“反北约集群突击”战术,而印度的参与被北约解读为“对反俄阵营的公开背叛”,但欧美媒体的集体声讨背后,实则是对印度“不按剧本出牌”的焦虑。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欧将国际社会划分为“支持乌克兰的民主阵营”与“支持俄罗斯的威权阵营”,并要求各国选边站队。
其中印度的中立立场本就令西方不满,此次参与俄白军演更被视为“对西方孤立俄罗斯努力的直接破坏”。
多年来,美西方试图通过军购、投资等手段拉拢印度脱离俄罗斯军事体系,甚至以“印太战略核心伙伴”身份许诺印度大国地位。
而德国专家施佩克所言的“红线”,本质上是西方对印度的角色期待与现实行动的脱节。
作为QUAD成员,印度被美西方视为“印太战略的支柱”,但印度拒绝在俄乌问题上谴责俄罗斯,反而继续购买俄低价原油、开展军事合作,这与西方的“阵营逻辑”形成尖锐冲突。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公开表示,“印度的选择将影响欧美对其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这种表态背后,是西方试图用“价值观绑定”迫使印度放弃自主外交的施压。
甚至从更深层看,印度的选择折射出全球秩序转型期的普遍趋势,越来越多国家拒绝被纳入非黑即白的阵营对抗,转而追求“议题驱动”的务实合作。
印俄关系的深化,并非对西方的“挑战”,而是对单极霸权体系的“修正”,正如莫迪在金砖峰会上所言:“21世纪的国际秩序不应由少数国家定义,各国有权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发展道路。”
印俄合作与美国指责的背后,是单极霸权与多极诉求的碰撞,也是传统盟友关系与新兴务实协作的博弈,而这一动态也是预示着,未来的大国关系将更少依赖意识形态划线,更多基于利益交汇点的动态平衡。
结语印度参与“西部-2025”军演的争议,远不止一场军事行动引发的外交摩擦,它揭示了当前全球政治的核心矛盾,美西方试图维持的“阵营化秩序”与新兴大国追求的“多元共治”之间的碰撞。
对莫迪政府而言,这场博弈的终极目标不是“选边”,而是在大国棋局中为印度争取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而对世界而言,印度的每一次“自主选择”,都在为多极化时代的国际规则写下新的注脚,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争议与不确定性。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视频|俄白联合军演:美军官意外现身,印度派出大量人员,普京身着军装出席》——上观新闻——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984013.html
来源:铃木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