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就像一条隐形的法则,主导着各大巨头的之间的商业往来。在这一逻辑下,阿里巴巴与腾讯这两大巨头,达成了不少合作。
互联网双雄,抱团取暖。
出品 | 电商行业 作者 | 李响
淘宝被曝将在微信内部开设小程序
在生意场上,流传着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话就像一条隐形的法则,主导着各大巨头的之间的商业往来。在这一逻辑下,阿里巴巴与腾讯这两大巨头,达成了不少合作。
日前,网传阿里巴巴正与微信洽谈深度合作。
若合作落地,淘宝将在微信内部上线小程序,彼时用户在微信即可完成商品浏览、下单、支付的闭环交易。
作为对等条件,淘宝或将向微信支付开放“免密支付”功能,以提升支付体验与转化效率。
这意味着,淘宝和微信两大互联网生态,将在核心交易链路首次达成双向打通,微信开放12亿月活用户的超级入口供淘宝使用,淘宝则让渡部分支付主导权给微信,促进双方协作。
目前,针对这一传闻,淘宝和腾讯都暂无明确回应,后续能否真正达成合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过,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传闻本身已释放积极信号:头部互联网平台走向开放共赢,已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非阿里和腾讯首次在业务上“牵手”。
早在2021 年,微信发布声明放开外部链接访问后,双方就开启了合作尝试。
这一年9月,阿里旗下饿了么、优酷、大麦等应用接入微信支付;11 月,淘宝天猫商品分享链接可在微信一对一聊天中直接跳转;同年,腾讯视频、腾讯新闻、QQ系的广告流量接入阿里妈妈UD,双方迈出流量合作的第一步。
2022年 3 月,淘宝开放微信支付内测,部分用户支付时能选择 “微信扫码支付” 以及 “去微信找朋友帮我付”。
2023年5月,腾讯广告与阿里妈妈Uni Desk正式合作,借618大促节点,朋友圈广告首次直接跳转至淘宝APP。同时,微信公众号文章底部的广告,也已支持直接跳转至淘宝平台。
9月25日,阿里妈妈与腾讯广告宣布进一步深化合作,微信视频号、朋友圈、小程序等优质广告流量通过阿里妈妈UD效果广告,可直跳淘宝、天猫商家的店铺、商品详情及淘宝直播间。
2024年,阿里与腾讯的合作进一步提速。
1 月,闲鱼上线微信小程序,为用户带来新的便捷体验;3 月,微信应用内新增支持加入钉钉会议的功能;8 月,淘特 APP 在支付方式中也增添了微信支付选项;9 月,淘宝重磅宣布全面接入微信支付,进一步方便了习惯使用微信支付的广大用户。
APP
如此看来,淘宝此次上线微信小程序并非偶然之举,而是双方此前一系列合作的自然延续。从早期逐步开放微信支付,到闲鱼入驻微信生态,再到淘宝小程序或将上线微信,阿里和腾讯之间,早已跳出“零和博弈”的旧框架,在开放共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说到这,李响不由想起,京东购物公众号近日刚发了提醒,确认微信“发现—购物”里的京东购物入口,会在本月末关闭。
京东还给出建议,让用户把“京东购物”小程序加到“我的小程序”,或是去微信钱包页下方使用。
据李响了解,此次微信关闭京东购物入口是合约到期后的正常动作。
2022年6月29日,京东与腾讯重续战略合作协议,为期三年。当时,腾讯承诺将在三年内在微信平台向京东提供一级和二级入口,为京东提供流量支持。
结合淘宝上线微信小程序的动态来看,这个时间点格外巧合,这边京东与微信的合作即将结束,那边淘宝与微信的合作传闻又恰好在此刻传开,京东和阿里在微信入口的布局上,有一种微妙的默契。
毕竟,腾讯旗下的微信是公认的顶级流量入口,对任何电商平台来说都意义重大,京东之前主动对接微信,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如今京东没选择续约,反倒是淘宝趁势传出合作消息,实在耐人寻味。
相爱相杀,抱团取暖
过去,阿里和腾讯互相不对付,在商业领域多有碰撞。
从早期社交与电商领域的分庭抗礼,到移动支付战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掀起的“红包大战”,再到云计算赛道上阿里云与腾讯云的份额争夺,阿里与腾讯的竞争始终贯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关键阶段,且在不同赛道持续深化。
为了守住各自的生态护城河,双方曾长期采取“屏蔽外链”“限制跳转”等策略,淘宝链接无法在微信内直接打开,微信支付也一度难以接入阿里系的电商平台,用户不得不在两个生态间反复切换,商家更是面临着流量割裂的经营困境。
这种竞争模式,在短期内巩固了各自的市场地位,却也成为了制约行业创新与用户体验提升的瓶颈。
而随着互联网行业,拼多多、抖音等新平台强势崛起并形成冲击,阿里、京东、腾讯这三家老牌互联网巨头,也一改往日竞逐姿态,开始抱团取暖。
以京东和阿里为例,二者去年的合作动作尤为密集,包括淘宝天猫正式接入京东物流、京东物流接入菜鸟速递与菜鸟驿站、京东首次打通支付宝等。
这轮生态层面的大开放,让阿里与京东曾经剑拔弩张的竞争关系迎来了实质性转变。
如今,淘宝被曝上线微信小程序的消息浮出水面,更再一次印证了阿里、京东、腾讯这些互联网头部企业,正集体从过去的封闭竞争模式转向开放共赢的全新发展道路。
就这三家大厂来说,“拆墙”已不再是偶然的试探,而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合作与竞争双线并行
近两年来,AI浪潮席卷全球,具身智能赛道持续升温,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焦点。
这一背景下,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大厂纷纷打破业务边界,跨界入局这一新兴领域,动作频频且力度十足。
今年5月至7月,京东在具身智能领域上演“六连投”,接连押注智元机器人、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RoboScience、帕西尼等6家企业。
此外,京东还在2025年正式成立智能机器人业务板块,并推出JoyInside平台,为行业提供多模态AI能力支持,进一步加码具身智能赛道。
腾讯则选择以平台化模式切入,在WAIC2025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论坛上,其正式发布Tairos具身智能开放平台,通过向机器人厂商与应用开发商开放软件开发能力,抢占构建具身智能生态的关键入口。
至于阿里,则以战略投资破局。9月8日,阿里云与国科投资联合领投自变量机器人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这是阿里云首次对具身智能企业进行战略投资,释放出正式发力具身智能赛道的重要信号。
至此,阿里、京东、腾讯三家老牌互联网大厂全面杀入具身智能,在新战场开打。
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同时也在加速“拆墙”,打破壁垒以寻求协同,新赛道竞逐与老领域协同并行不悖。
虽说阿里、京东、腾讯都是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牌巨头了,但它们的冲劲丝毫未减,既在新领域积极竞争,抢占未来先机,也在旧领域主动合作,挖掘共赢空间。
一边竞争一边合作,阿里、京东、腾讯在这种张弛之间,不断寻找着互联网行业接下来的新机会。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