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开,就已经缓缓爬上清迈的山脊,把山间的绿意晕染得朦胧又温柔。39 岁的 Chatree Saeyang 背着小竹筐,沿着陡峭的木阶一步一步往上走,他要去的地方,是自己在山间开的乡村咖啡馆 —— 不少咖啡爱好者都把这儿称作 “云端秘境”,因为
清晨的雾气还没完全散开,就已经缓缓爬上清迈的山脊,把山间的绿意晕染得朦胧又温柔。39 岁的 Chatree Saeyang 背着小竹筐,沿着陡峭的木阶一步一步往上走,他要去的地方,是自己在山间开的乡村咖啡馆 —— 不少咖啡爱好者都把这儿称作 “云端秘境”,因为站在咖啡馆门口,能看见云雾在山谷间慢慢流动。
作为家族第三代咖啡农,Chatree 手里攥着的不只是祖辈传下来的五十年种植经验,更藏着他自己对咖啡的热爱,他总说每一杯咖啡里都得有 “自己的心思”。
走进他的咖啡馆,最先吸引目光的就是柜台后堆得满满当当的东西:有磨咖啡豆的老机器,有刻着花纹的手工滤杯,还有几个装着不同阶段咖啡豆的玻璃罐。
从咖啡树开花结果,到摘下果实进行发酵,再到最后亲手烘焙,每一个步骤 Chatree 都要自己来。他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哪棵树长在山腰的阳面,结出的豆子带着淡淡的果香;哪棵树靠近溪边,豆子会有一丝清爽的回甘。
这种把每颗豆子都当 “宝贝” 的精细工艺,让他的精品咖啡成了不少人追捧的对象,尤其是现在泰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重有机食材和手工手艺,他的咖啡馆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
可没人知道,支撑这种手艺的自然环境,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泰国的咖啡产业现在就处在一个特别矛盾的阶段:高地上的农场受气候变化影响越来越大,咖啡豆产量一年比一年少;但城里的咖啡文化却越来越火,大家对咖啡的需求不断往上涨。
为了补上产量的缺口,不少商家开始从国外进口咖啡豆,加上市场上咖啡价格慢慢上涨,整个泰国咖啡市场都在快速变样 —— 不仅竞争变得激烈,各种新的咖啡产品、新的经营模式不断冒出来,大家对 “可持续发展” 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少人开始担心,传统的种咖啡、做咖啡的方式,还能不能撑得下去。
Chatree 住的 Khun Chang Kian 村,是泰国最早种咖啡的地方之一,从村里开车到清迈市区,大概要一个小时。
这几年,Chatree 明显感觉到天气变得 “奇怪” 了:以前每年雨季都来得很准时,雨水也均匀,可现在要么连着好几天不下雨,要么一下就是暴雨;山上的咖啡树也好像跟着变了样子,有些树的叶子比以前小了,枝干也没那么粗壮。
他每次走到咖啡园里,都会忍不住摸一摸咖啡果,心里总犯嘀咕:等几个月后果子成熟,味道会不会变?产量还能不能跟去年一样?“产量少了,收入自然就少了,”Chatree 对着咖啡树叹气,但很快又会挺直腰杆,“不过咖啡树跟我们人一样,都得学着适应,才能好好活下去。”
其实不只是泰国,全球的咖啡产业都在面临类似的麻烦。就说大家常喝的阿拉比卡咖啡吧,这种咖啡价格高,口感也丰富,不管是连锁咖啡店还是精品咖啡馆,都特别喜欢用它。可阿拉比卡咖啡特别 “娇气”,一遇到极端天气就容易减产。
2023 年,泰国的咖啡总产量只有 15651 吨,其中大概三分之二是阿拉比卡咖啡;而在 2001 年的时候,泰国咖啡总产量还超过 86000 吨。
这些年,气温一年比一年高,雨水要么太多要么太少,有时候还会遇到旱灾,加上病虫害时不时找上门,不少咖啡农户实在撑不下去,就把咖啡树砍了,改种玉米或者榴莲这些更容易存活、收入也更稳定的作物,咖啡种植面积也就跟着慢慢减少了。
清迈玛卓大学的再生农业培训师 Jiraporn Inthasan,这些年一直关注着泰国咖啡产业的变化,她在一次农业分享会上提到:“气候变化对咖啡的影响,不只是产量下降这么简单,还会让咖啡的品质跟着变差。照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可能再过二十年,泰国就再也种不出阿拉比卡咖啡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咖啡产量不断减少的时候,泰国国内对咖啡的需求却在快速增长。现在泰国咖啡市场的规模大概有 650 亿泰铢,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 137 亿元,平均每个人一年要喝 340 杯咖啡。
其中精品咖啡虽然只占总产量的 10% 左右,大概 5000 吨,但它的价值却占了总价值的 20%,对那些能在复杂环境里坚持种咖啡的农户来说,精品咖啡成了重要的收入来源,也让他们多了一点坚持下去的底气。
在清迈,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咖啡馆正在改变当地的咖啡市场。就像 Akha Ama Coffee Roasters 这家咖啡馆,他们不只是卖咖啡,还专门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并且和山区的原住民种植社区合作,把咖啡变成了一种 “有故事的体验”。
创始人 Lee Ayu Chuepa 每次跟顾客介绍咖啡的时候,都会讲起咖啡豆背后的故事:“现在的消费者不只是想喝一杯好喝的咖啡,还想知道这杯咖啡是从哪里来的,是谁种出来的。我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们听,既能让大家更了解咖啡,也能帮到那些辛苦种咖啡的农户。”
不过要做精品咖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农户掌握专业的种植和烘焙技能,得花钱买合适的设备,还得想办法做营销,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咖啡。
现在市场上不少大公司,会把小农户种的咖啡豆收购过来,然后用自己的品牌包装销售,赚的钱比农户多不少;而对大多数小农户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怎么能提高产量,先解决眼前的生计问题,根本没精力去琢磨精品咖啡的那些门道。
但随着大家对精品咖啡的需求越来越大,也有一些农户开始尝试着提升种植技术,慢慢接触精品咖啡市场,毕竟这能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Lee Ayu Chuepa 就很看好这种变化:“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农户用心呵护土壤,土壤好了,咖啡的产量和品质就会提高,农户的收入也会跟着增加,生活自然就更健康了。”
现在,面对全球咖啡价格上涨和国内产量下降的双重压力,不少泰国咖啡馆开始把咖啡定位成 “奢侈品”,一杯精品咖啡的售价能达到 400 到 600 泰铢,换算成人民币就是 84 到 126 元。他们会在咖啡馆的装修、咖啡的制作过程上下功夫,把体验感和文化附加值融入每一杯咖啡里。
Nana Coffee Roasters 的创始人 Wasin Kusakabe 说:“现在的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正在慢慢改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了解到咖啡市场背后的现实 —— 农户种咖啡有多不容易,气候变化对咖啡产业的影响有多大。”
如今的泰国咖啡产业,就像走在一条平衡木上,一边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重重挑战,一边是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所有人都在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高品质、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体验,正在慢慢成为支撑这个行业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在清迈的那些高地上,咖啡早就不只是一种用来解渴的饮品了,它承载着农户的生计,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传承,也藏着泰国咖啡人面对变化时的创新精神。只是没人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那些传统的咖啡手艺,还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流传下去。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