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河北省廊坊、沧州、保定等地,不少小学附近的超市在公开售卖一款卷烟造型棒棒糖,外形与真实卷烟高度相似。不少小学生争相购买,甚至还模仿成年人的吸烟动作,把“烟”叼在嘴里。
近日,在河北省廊坊、沧州、保定等地,不少小学附近的超市在公开售卖一款卷烟造型棒棒糖,外形与真实卷烟高度相似。不少小学生争相购买,甚至还模仿成年人的吸烟动作,把“烟”叼在嘴里。
卷烟造型棒棒糖虽非真烟,实质却构成对烟草产品的变相宣传和推荐尝试。商家虽在包装上标注“是糖不是烟”,并提示“不燃健康只品甜味”,但其与烟盒类似的包装,印有手夹着卷烟的图案,以及形似卷烟过滤嘴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地让未成年人提前认识烟草、模仿吸烟。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鉴别能力尚未成熟,却有着极强的模仿本能。当“叼烟”从一种有害行为,变成被糖果包装美化的“趣味动作”,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淡化对烟草的警惕。当他们习惯以叼烟的姿势食用棒棒糖,潜意识中便会将吸烟与“甜蜜”“愉悦”建立关联,未来极有可能激发对吸烟的好奇与尝试。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草危害,不仅要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卷烟,更需警惕将烟草元素“儿童化”的潜在威胁。目前,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并限制烟草广告的传播,但对这类游走于灰色地带的仿烟制品仍缺乏具体规范。
烟型棒棒糖的危害不容小觑,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此类隐性烟草营销;商家生产销售文具、食品、玩具时,应首先进行评估和把关;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烟草营销手段的识别能力。唯有各方共同携手努力,才能真正阻截烟草对儿童的隐性侵蚀,守护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