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华与华是不是还觉得自家这轮舆情“不是危机公关,因为根本就没有危机”,我们这种小卡拉米,以后肯定会把这个案例当作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危机公关”典型案例来讲。
第一时间收到公关知识
来自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啊嘿哒公关
罗老师几分钟的切片,成了华与华最大的出圈传播。
不知道华与华是不是还觉得自家这轮舆情“不是危机公关,因为根本就没有危机”,我们这种小卡拉米,以后肯定会把这个案例当作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危机公关”典型案例来讲。
01
我是做公关的。
做公关的,经常会说,品牌、市场营销、公关是3样东西。基本互相独立。
非要攀关系的话,品牌和市场营销更加紧密。公关是另外的价钱。
做营销的,基本认为,营销包括全宇宙,没什么不是营销的一部分。你张嘴说话了吗,发图片了吗,营销!
在懂王提什么MAGA之前,营销祖师爷菲利普·科特勒早就提过Megamarketing,也就是大市场营销理论。
做营销的,觉得自己完全能够拿捏不值一提的公关,太常见了。我一年能遇到好多个跟我说“你不懂公关”的营销小天才。
02
我一直对别人的专业,充满敬畏。
我如果跨专业说一些东西,说赢了对方,那一定不是我有多厉害,而是对方很差。
不奇怪的,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不怎么样的人,而且数量庞大。
所以,不要自我感觉良好,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具备了跨专业的业务能力。
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好,已经超级难了。
我只有在说公关的时候,凶狠一些。
提到品牌和营销,一般会说,我瞎说的,可能不对。还会强调,纯个人看法。
03
个人不太可能什么都懂,但是企业确实有可能做多个领域的服务。
华与华想做公关吗?
我不知道。
华与华能做公关吗?
华与华出的书,我是看过。作为非营销专业的人,我觉得写的挺好的,能看到很多东西。
很多东西里面,一毛钱公关都没有。
华与华做的案例,我也看过。确实能帮企业赚钱。公关没有什么赚钱的本事,都靠赚钱部门养着。至于赚钱过程中会牺牲什么,华与华好像不是很在乎。他们总是在问,记住你了吗?掏钱了吗?能做到这个就行。
很多人会觉得华与华收了上千万,画出来的LOGO不说丑不丑吧,一会儿像这个,一会儿像那个。
这类抄袭风险的规避和丢人的代价,在华与华的判断体系里,权重极低。他们自己看不出来像吗?不是。他们只是觉得像又能怎么样?
你跟我说,他们用这个逻辑在做公关,我脑子里全是张飞。
04
与业绩挂钩的话,营销职能在企业内部的话语权,远高于公关。
谁赚钱,谁说话大声。
营销指导、干预、影响公关决策,天天发生,满地都是。
我还怀疑过,有的品牌找我去,是不是就为了跟营销部门对线的时候,干赢他们。
还有一些企业,其实营销和公关是混合在一起的,也搞不清楚到底在干个什么。
老板的脑子里,好像也分不出来哪些是营销,哪些是品牌,哪些是公关。
05
现在都在说西贝给华与华花了6000万的事儿,好像西贝是个冤大头似的。
先看成本,你们可以翻翻华与华的客户名单。
这些客户,再考虑老板们的脾气和做事风格,拉起一支覆盖营销领域的完整的“专业队伍”,你觉得可能性大吗?
华与华提供的其实就是“一揽子”规划,从头到脚都包圆,从他们侃侃而谈的“顶层设计”到落地帮你把宣传页都画好,要干很多活儿的。
西贝这类企业,找华与华,其实是合适的解决方案。
06
再看收益。个人觉得,单从营销角度,华与华给西贝带去收益,远远不止6000万。
我不知道儿童餐战略实际上跟华与华都多大关系。按照对他们服务范围的理解,是包括这个的。
更著名的案例、华与华的活招牌之一是蜜雪冰城的雪王形象和那首歌。省了多少广告费用,带去多少收益,不用我多说了吧。
华与华的理论,其实已经形成固定模板,可以流水作业。个人觉得,华与华认为这套理论“百试百灵”肯定是有很大水分,但是对于西贝这一类型的企业有效,也毋庸置疑。
因为华家老大这次的话,认为华与华一点用都没有,就是骗土老板钱的,也是脑子里一团浆糊的表现。
07
千万不要觉得老板们傻。
一天天尽觉得老板们一个个都是傻缺,这种思维方式和判断力的人,最终成为老板的概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西贝知道华与华带来的价值。
而且,双方合作10几年,出大事儿,老板回去问问平时最信任的人,也是人之常情。
罗对于华与华在西贝这次预制菜争议中扮演角色的描述,是“煽风点火”。
其实,做公关的,谁没被老板转发过“他朋友”的意见呢?
08
老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不好意思,公关决策,一旦“广泛听取”意见,就是个死。
我说得更加绝对一点:不要说纯产品口了,哪怕营销、品牌、广告提的“公关意见”,跟厨房抓个人、客服抓个人说的意见,没有区别。
你家法务,回去问财务有什么意见吗?
公关犹豫不决的时候,只有广泛听取其他公关的意见,才有收益。我们公关,全是内部梗。
09
我不知道华与华对于“公关”是个什么看法,或者觉得自己能不能做公关。
质疑别人的能力不好。我说说气质吧。
找华与华的企业,很大一部分可能都带有一些“小崇拜”。所以,华与华绝对不比稿,比稿太上赶着了,太伺候人了。所以,华与华收的咨询费也绝对不能低。
对于企业来说,华与华占据的不是服务者角色,而是领路人。华与华接了你的单子,就等着飞升吧。
我们公关什么气质?
企业和公众,两边不讨好的自我认知,一定要很清晰。
公众觉得,公关是企业的走狗。企业觉得,公关是想不出什么办法、任由公众虐我的废物。
我不认为,华与华尝过这个滋味。
我们这种废物走狗的混合气质,其他职能演都演不出来。
10
拆解一下这次的具体“危机公关”。
先看来源。这肯定是华与华自己制造的。华家老大发了什么,都看过了。罗老师怎么演的,也都看到了。
不瞒你们说,这个抬下巴抱双臂,已经和打耳光、马屁精拍手,并列成为我心中的罗老师三大神动作。
另外,三两句话,让曾经或者继续选择用华与华的企业,有了“群像”。罗老师找角度的能力和称述能力,在专业维度上,让做脱口秀的和做公关的,都很羡慕。
这是非常具有传播力和杀伤力的梗,对于华与华的打击,是东风级的。
11
其实,西贝是华与华的标志性案例之一,华与华要出来站一下,相当合理。
有人问我,华家老大是不是就发一个social西贝?
我看了好几遍那条微博,觉得不是。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公关一看就炸毛的“风险”,在华与华的逻辑体系里,权重低级,屁都不是。
华家老大说出“不是危机公关,因为根本就没有危机”,我觉得跟他们一直的主张是一致的,甚至还是必须要强调的。
一旦承认这是危机,华与华的交付物里,布满危机。
12
再看处置。
按照罗老师的说法,华家老大很快就“道歉”了。
对于公关来说,“因为什么”道歉很重要。不说明白“因为什么”,等于留了很多“活口”,有大把解释余地。后来,我们看到华家老大有回复别人“以后你就懂了”的言论。
但在普通公众眼中,华与华道歉就是罗永浩赢了。24K纯赢。
当然,有人对于华家老大表示失望,认为这是“滑跪”。
做公关和做人一样,讲话要凭良心。对象是罗老师的话,他能只说“已经道歉”,并且不再继续下嘴,已经算是顶配结局。
还能想出更好的吗?没有的话,那就只能选择这个。这是公关的基本思路。
好了,公关会说“我没办法”,营销顾问永远不会。
13
去掉只是过场落不到口袋里的媒体费用,公关行业靠给专业意见能收到的“咨询费”,根本拉不出几千万的单子。少一个零也拿不到。少2个零也拿不到。
干营销的非要做公关,何苦呢?
来源:在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