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华教授:从肝脏代谢到PTEN机制,解析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意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8 00:41 1

摘要:9月15~19日,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在维也纳隆重举办。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顶尖学术盛会,本届年会聚焦代谢性疾病前沿研究,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备受关注的最新突破性摘要(LBA)版块中,“将肥胖置于显微镜下”(Putting o

9月15~19日,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 2025)在维也纳隆重举办。作为全球糖尿病领域顶尖学术盛会,本届年会聚焦代谢性疾病前沿研究,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备受关注的最新突破性摘要(LBA)版块中,“将肥胖置于显微镜下”(Putting obesity under microscope)专题凭借其对肥胖机制探索的深度与创新性,成为年会焦点之一。该专题涵盖多项重磅研究,从多器官影像、代谢物调控、信号通路等维度,系统揭示了肥胖发生发展及干预的关键机制。本刊特邀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对专题中两项代表性研究——运动调控肝脏色氨酸代谢维持能量稳态、PTEN介导饮食诱导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进行深度点评,解读研究价值与临床转化意义,以飨读者。

运动诱导的肝脏色氨酸代谢重编程通过MFN1依赖的线粒体融合维持能量稳态

Exercise-induced rewiring of hepatic tryptophan metabolism promotes energy homeostasis via MFN1-dependent mitochondrial fusion

背景与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缺乏体力活动已成为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而规律运动可通过产生代谢物来发挥代谢益处。尽管已有上述发现,但运动训练(ExT)调控能量代谢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肝脏作为协调能量稳态和色氨酸分解代谢的核心代谢器官,是运动诱导代谢适应的关键靶点。本研究旨在明确运动训练对色氨酸代谢的影响,并阐明其维持能量稳态的潜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将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C)、运动训练组(NC+ExT)、高脂饮食组(HF)、高脂饮食+运动训练组(HF+ExT)。干预6周后,评估其糖脂代谢参数。为系统分析运动训练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对肝组织进行无偏倚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免疫印迹分析、海马代谢检测及综合代谢评估,评估能量代谢变化。结合体内与体外实验,系统研究运动诱导的色氨酸分解代谢途径调控机制,以及色氨酸代谢在线粒体生物能量学中的功能意义:通过腹腔注射进行药理学验证,确认候选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通过AAV8(腺相关病毒8型)介导的肝细胞特异性基因敲低,明确目标基因在能量代谢调控中的因果作用。

结果

研究发现,自愿转轮运动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紊乱,包括肥胖、糖耐量受损及肝脏脂质沉积。

运动训练后,小鼠肝脏中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HAA)和邻氨基苯甲酸(AA)水平降低,而犬尿酸(KYNA)水平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犬尿氨酸转氨酶1(KAT1)是介导这一代谢转变的关键调控酶,其在运动训练后肝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

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线粒体相关通路广泛激活。腹腔注射KYNA可显著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全身代谢异常,包括体重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胰岛素抵抗、血糖紊乱及肝脂肪变性。机制层面,KYNA蓄积可促进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依赖的线粒体融合,进而增强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对抗高脂饮食诱导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反,肝细胞特异性KAT1基因敲低小鼠表现出进行性体重增加、糖耐量异常及线粒体碎片化增加。

结论

综上,本研究证实:运动可使色氨酸代谢途径从生成3-HAA和AA转向KYNA的合成。该结果为靶向肝脏内源性KYNA合成以调控能量稳态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示这一策略或为代谢疾病治疗的潜在方向。

专家点评

肖新华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运动干预作为改善代谢健康的核心策略之一,其机制研究一直是代谢性疾病防治领域的热点。尽管已有大量证据支持运动对能量代谢的积极影响,但其在分子层面上的潜在机制,尤其是参与代谢重编程的具体调控路径,仍待深入解析。

该研究聚焦于肝脏这一代谢中枢器官,通过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的整合分析并结合体内外实验功能验证,发现运动使色氨酸代谢途径由3-HAA和AA转向KYNA生成;关键酶KAT1在运动后上调,促进KYNA积聚;机制上,KYNA可增强MFN1依赖的线粒体融合,增强线粒体功能,从而缓解高脂饮食诱发的代谢紊乱。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运动通过影响肝脏KYNA合成及线粒体功能来调控能量代谢的新机制,为代谢性疾病潜在防治策略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然而,需注意该研究目前仍局限于动物及细胞模型,其结论在人类中的适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饮食诱导的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由PTEN(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增加所致,并可通过抑制PTEN来逆转

Diet induced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s due to PTEN increase and is reversed by inhibiting PTEN

背景与目的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胰岛素和葡萄糖稳态的关键调节因子。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该通路的负调控因子——PTEN脂质磷酸酶,受PI3K-mTOR介导的帽依赖翻译调控,形成反馈环路。使用抑制剂抑制PI3K会降低PTEN蛋白水平,导致PI3K信号反弹;而使用配体进行生理性刺激则会随时间推移增加PTEN水平,从而恢复通路稳态。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是PI3K/AKT网络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T2D)、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相关。但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及早期信号事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假设:在饮食诱导肥胖(DIO)模型中,胰岛素抵抗是由高胰岛素血症依赖性的PTEN蛋白所引起的,该蛋白会阻止PI3K信号的进一步激活。

材料与方法

将3T3L1(脂肪细胞)、C2C12(肌细胞)和HEPG2(肝细胞)用胰岛素刺激7天,检测PTEN、PI3K通路活性、胰岛素反应和葡萄糖摄取情况。C57B6/J小鼠分别饲喂对照饮食或西方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12周。每周评估体重、胰岛素、血糖和葡萄糖耐量,收集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肝脏和肌肉样本,检测PTEN表达和PI3K通路活性;对肝脏和eWAT进行H&E和油红O染色,分析肝脏脂肪变性(MASH,即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及脂肪细胞肥大情况。在饮食干预开始时或给予饮食干预2周后,分别使用VO-Ohpic(PTEN抑制剂)或RMC-5552(mTORC1抑制剂)进行处理。评估体重、胰岛素和血糖,并分析PTEN表达和PI3K活性变化。

结果

本研究显示,胰岛素在胰岛素靶组织中激活PI3K/AKT/mTOR信号,诱导PTEN翻译(PTEN是PI3K信号的负调控因子)。经7天胰岛素刺激后,脂肪、肌肉和肝脏细胞中的PTEN蛋白水平分别升高3.5倍、3.7倍和2.0倍;且这些经胰岛素处理细胞的胰岛素反应(pAKT水平)与葡萄糖摄取能力,均低于未处理细胞。

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中,发现高胰岛素血症在1周内就开始出现,此时脂肪、肌肉和肝脏中的PTEN水平也已分别升高18倍、2.7倍和1.5倍。在高胰岛素血症和PTEN表达增加之后,小鼠在第2周出现高血糖,同时伴随严重糖耐量异常、体重增加及肝脏脂肪变性。在持续12周的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下,PTEN水平持续上调3倍,而AKT活性仅呈一过性升高后即回落至基础水平,组织最终呈现出PTEN高表达、AKT低活性的状态。

机制层面,胰岛素介导的PTEN升高依赖mTORC1调控的翻译过程:使用PTEN抑制剂VO-Ohpic抑制PTEN活性,或使用mTORC1抑制剂RMC-5552抑制PTEN蛋白翻译,均能预防并逆转PTEN介导的胰岛素抵抗与肥胖,同时增强PI3K/AKT信号。

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PTEN诱导是代谢失调发生所必需的,并且足以维持这种失调状态。胰岛素水平升高导致PTEN增加,通过反馈作用抑制下游PI3K信号通路,最终引发高血糖。因此,PTEN诱导是胰岛素抵抗表型形成的必要环节,并有望成为其治疗的潜在靶点。

专家点评

肖新华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胰岛素抵抗是T2D和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核心病理生理环节,其分子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该研究聚焦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负反馈调控机制,提出并验证了“高胰岛素血症通过诱导PTEN蛋白表达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假说。

作者通过细胞与DIO小鼠模型系统描绘了病程演进过程:PTEN升高先于高血糖和糖耐量异常出现;随后,AKT活性呈短暂激活后下降至基线的动态变化,组织最终稳定于“PTEN高表达、AKT低活性”的状态。这提示PTEN并非单纯的伴随性变化,而是胰岛素抵抗表型形成的必需因子,并可能作为胰岛素抵抗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机制上,该研究明确了高胰岛素诱导PTEN表达依赖于mTORC1介导的翻译调控,药理性抑制PTEN活性或其翻译均能有效逆转胰岛素抵抗表型。这为阐释胰岛素抵抗的起始机制提供了证据,也为其治疗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潜在的双重策略。

从临床视角看,该研究提示在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中,PTEN抑制可能成为一种打破“高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恶性循环的新思路。然而,PTEN作为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其长期抑制的安全性仍需谨慎评估。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组织特异性PTEN调控的效应差异,并探索更具选择性的PTEN调控方式,如何在代谢与肿瘤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仍需未来研究予以深入探讨。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