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融资新闻近日引爆科技圈: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这笔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Salesforce等科技巨头跟投的资金,不仅刷新了行业融资纪录,更预示着人形机器
一则融资新闻近日引爆科技圈: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这笔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Salesforce等科技巨头跟投的资金,不仅刷新了行业融资纪录,更预示着人形机器人赛道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冲刺阶段。
Figure AI的融资用途揭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路径。CEO Brad Adcock宣布资金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规模化部署BotQ制造系统以实现家庭与商业场景应用、建设下一代GPU基础设施加速AI模型训练、以及启动大规模多模态数据采集工程。这种"硬件制造+算法训练+数据喂养"的三位一体战略,精准击中了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核心瓶颈——如何让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实现类人理解和操作能力。特别是Figure着力开发的AI平台Helix,其感知、推理与控制能力的协同进化,被视为突破"最后一公里"应用难题的关键。
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狂热追捧有着深刻的产业逻辑。特斯拉CEO马斯克多次宣称要出货100万台Optimus机器人,并预言该业务未来将贡献特斯拉80%的价值;中国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引发全民热议。这些标志性事件共同表明,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加速落地为现实生产力工具。Figure AI高达390亿美元的估值,正是市场对这一赛道长期增长潜力的集体投票——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局限在固定场景,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灵活性和拟人化交互优势,有望在家庭服务、商业运营乃至高危作业等领域引发颠覆性变革。
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辩证关系在此次融资中得到充分体现。Figure AI同步推进制造能力建设与AI能力进化,既解决了机器人"能不能造"的产能问题,又直面"会不会用"的智能挑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模态数据采集包含人类视频与感官输入,这种"以人为师"的学习模式,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快掌握复杂环境中的决策逻辑。当英伟达等算力巨头与Salesforce等应用端企业共同押注,一个涵盖芯片、算法、场景的完整生态闭环正在形成。
站在科技史的长河中回望,每一次人机交互范式的革命都伴随着生产力的跃迁。从机械臂到轮式机器人,再到如今的人形形态,机器人正经历着从"工具"向"伙伴"的本质转变。Figure AI的千亿估值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数字游戏,更折射出人类社会对通用智能体的迫切需求——在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成本攀升的全球背景下,能够理解环境、自主决策的人形机器人,或将开启继计算机、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次人机共生时代。这场始于实验室的革命,终将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来源:IT手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