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整体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加上各种新型庆祝活动层出不穷,法国年轻人发现,维系友情开始变得越来越难,而其中最难的地方是荷包受伤。
如今,在整体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加上各种新型庆祝活动层出不穷,法国年轻人发现,维系友情开始变得越来越难,而其中最难的地方是荷包受伤。
从七月中旬到九月中旬,30岁的Claire在出生派对、生日聚会、离职酒会和乔迁趴体上,花掉了将近300欧元。这些活动,都是由一些关系不一的朋友组织的。
“每当你刚觉得花钱的事终于告一段落,下一波开销就又来了。”
而Claire从事网络安全行业工作,每月净收入3200欧,算是宽裕的,但即便如此,她也会经常思考这些活动的“意义”和它们背后的支出是否真的值得。
她喜欢让身边人开心,但也坦承:“现在,维持友谊确实变成了一项成本。”
在英国,《金融时报》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Friendflation,友情通胀。
8月中旬的一篇文章中,记者Isabel Woodford援引多位专家的观点和数据指出,人们在友谊相关活动上的预算持续上升。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整体物价上涨,二是人们对“体验感”的追求升级。
一些原本就有的庆祝活动,现在变得越来越铺张,比如在海外或别墅里办生日会;而一些从美国“舶来”的节日,也让钱包压力山大,比如“单身派对”(EVJF/EVG)或“Baby Shower”(准妈妈派对)。
这些活动,特别容易吸引30岁上下的年轻人参与。
Isabel在文章中写道:“因为朋友往往是我们最重要的社交支持,所以体验上的疯狂,也延伸到友情上的疯狂。消费成了一种表达亲密与身份认同的方式,我们对朋友的期待也随之提高——希望他们多花时间、多花钱来见我们、为我们庆祝。”
32岁的Louis是一名演员,住在巴黎。
过去三年,他参加了15场婚礼,几乎也去了同样数量的单身派对。他发现这种“快乐竞赛”越来越夸张。
“上次我们甚至飞去马德里玩卡丁车、打西班牙网球,这些活动其实在法国也能做。”
他自己当过单身派对的组织者,也坦言有种“必须让新郎开心”的压力。你想展示自己是那个‘最铁的哥们儿’,但创意常常伴随着高支出。每次派对花费大概400欧元。
根据法国社会学者Florence Maillochon的研究,在1970年代,只有8%的法国婚礼会举办单身派对。这个风俗最初从男性圈层兴起,后来才普及到女性。
如今,据婚礼网站Mariages.net于今年3月对1000人进行的调查,84%的情侣在婚礼前都会办单身派对。
其中,11%的人愿意为此花费400到800欧,60%的人计划控制在150到400欧之间。
Louis感慨道:“我们父母那代人对活动的外在形式没那么讲究,重点是‘人聚在一起’。”
比利时社会学家Martine Clerckx则指出:“现在连一个普通的生日小聚,也得搞得像一场活动策划。人们似乎忘记了,朋友之间就算只是随意聊聊天,也是一种快乐。”
她以婚礼为例:“以前你只需要穿好衣服、在婚礼上放个红包。现在呢?你可能得先飞去意大利南部的普利亚,租车,再分摊住宿费用。”
根据《金融时报》的观察,18-35岁的年轻人在疫情之后更倾向于进行“高质量娱乐消费”。
法国Crédoc研究中心今年6月发布的一项报告也印证了这个趋势——特别是高学历人群与大城市居民,他们更希望在疫情后拥有“强烈的体验感”,甚至只和一小部分人分享也无妨。
不仅如此,社交媒体的“模仿效应”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趋势:看到别人晒旅行、晒聚会、晒高端体验,自然也想追上节奏。
于是,这场名为“Friendflation”的游戏,变得无法退出。
25岁的Inès说,她参加一个合办的单身派对活动时,局面有点失控。参加者中,有人靠低保生活,有人是兼职工,但组织者却全程安排高消费内容——吃饭必点餐厅,每天都有活动。
最终,矛盾升级,她选择退出,结果连婚礼也没再被邀请。即使不至于闹翻,很多人也感受到经济上的隐性压力。
Lisa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住在巴黎,每月净收入大概2500欧。她说,在一次婚礼上因为预算紧张没法包红包,就只好在留言本里写道“以后再补”。她不想被误会成“白吃白喝”。
她也不太敢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怕对方觉得自己寒酸:“大家越来越习惯在外聚会,常常一周几次去酒吧。但对我来说,这不是友情的核心。”
《世界报》记者Alice Raybaud指出,年轻人愈发难以社交,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公共免费空间的消失。
“现在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乡村,大家能免费聚会的地方越来越少。连村里的节庆活动都在慢慢消失。”
她还提到,农村的年轻人更习惯在家里请朋友来玩,但城市年轻人更常约在外。
30岁的Claire就正在尝试改变这一点:“我很喜欢做饭,而且我知道朋友们收入不一。我越来越觉得,如果我们只能通过消费去建立联系,那就太狭隘了。”
根据美国BadCredit.org的一项研究,52%的受访者认为友情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在Z世代(出生于1995-2010)中,有44%的人坦言,因为生活成本太高,不得不冷落朋友。
但Alice Raybaud提醒我们,友情的可贵,恰恰在于它的“无用性”:“和家庭、婚姻不同,友情不会带来继承权、不会产生财产。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纯粹。”
Friendflation的另一大表现是:各种在线集资活动。
法国Leetchi平台数据显示:
过去三年,生日礼金类集资增长了23%,虽然平均每人出资从2022年的47欧下降到2025年的42欧,但参与人数反而增加了。
这也意味着:即便和主角关系不深,你也被“邀请”表达心意。
Leetchi营销总监Amandine Plas指出,这种“被动参与”的现象,在30岁左右人群中尤其普遍。
Claire说:“我其实很乐意送朋友生日礼物,尽管集资有点没个性。但对那些只聊过三次天的同事,我已经不再参加他们的欢送会了。”
她曾经因为“不想被人当小气鬼”,对所有人都慷慨相待。但最后发现,她对不熟的人花了40欧,却只给最好的朋友送了20欧——为了不让自己月底吃土。
Louis则用“定额”应对过度社交:特别好的朋友30欧,普通朋友15欧,一般同事10欧。
Lisa则选择送独立小礼物,更有个性,也不容易有心理负担:“我送礼不是因为‘必须’,而是因为我真心想。”
So,如果友情要用钱维系,那我们要问自己:
我们是因为关系亲密而付出,还是因为不想被孤立?
Friendflation来了,但也许,我们能自己决定它的限度。
来源:旅法华人战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