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现短板:学术依附待解,知识自主路在何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7 10:43 2

摘要:当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正在浮现——学术依附。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赛义德·法里德·阿拉塔斯提出的这一观点,直指中国乃至整个非西方世界在知识生产领域的结构性困境。这一问题并非今日才有,而是后殖民时代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面临的

中国崛起的最后短板:学术依附与知识自主的困境

当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正在浮现——学术依附。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赛义德·法里德·阿拉塔斯提出的这一观点,直指中国乃至整个非西方世界在知识生产领域的结构性困境。这一问题并非今日才有,而是后殖民时代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但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重塑世界秩序的大国而言,解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学术依附的本质是思想上的殖民延续。阿拉塔斯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指出,殖民主义结束后,西方通过控制知识生产与传播渠道,依然维持着对前殖民地国家的精神统治。这种统治不像过去那样依靠枪炮,而是通过学术标准、理论框架和问题意识的潜移默化来实现。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理论的依赖程度令人担忧——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从文学批评到国际关系研究,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充斥着西方概念和范式。 更可怕的是,许多学者已经内化了这种依附状态,将西方理论视为普世真理,丧失了提出原创问题的能力。

这种现象被阿拉塔斯称为"被囚禁的心灵"。 "被囚禁"不仅意味着受制于人,更意味着创造力的枯竭。菲律宾学者康斯坦蒂诺曾痛心地描述,菲律宾学者需要"等待美国人的批准"才能思考。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学术界也不鲜见:研究课题紧跟西方学术热点,理论框架照搬欧美学者,甚至评价标准也唯西方学术期刊马首是瞻。这种思维模式导致我们无法真正立足中国实践,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创新。

知识生产的依附性带来严重后果。首先,它使我们难以准确把握中国自身的发展逻辑。当用基于西方经验的理论来解释中国道路时,往往陷入削足适履的困境。其次,它限制了中国思想的国际传播——如果我们只能用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又怎能期望世界真正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学术依附最终将制约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一个大国如果不能在知识生产上自主,就难以在文明对话中掌握主动权。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绝非易事。阿拉塔斯提出的"自主社会科学传统"概念为我们提供了启示。真正的自主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本土实践进行创新。这要求我们:第一,重新发现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包括古代的思想资源和近现代的学术探索;第二,直面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从中提炼出新的概念和理论;第三,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打破对西方学术标准的迷信。

中国的崛起需要思想上的自立。历史上,每一个世界性强国的兴起都伴随着知识生产的繁荣与创新。今天,中国正处在这一关键转折点上。解决学术依附问题,不仅关乎学术发展,更关乎民族复兴的大业。当我们能够用自主产生的知识解释中国道路、参与全球对话时,中国的崛起才真正完整。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正如阿拉塔斯等先驱者所展示的,唯有打破心灵上的枷锁,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真正独立。

在全球南方国家纷纷寻求知识去殖民化的今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这一领域做出表率。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为了学术发展,更是为了给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当我们的学术界能够摆脱依附状态,真正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时,中国崛起的最后一块短板才能补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大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

来源:听风解局

相关推荐